向領導市場經濟的黨轉變
從領導計劃經濟的黨向領導市場經濟的黨轉變,同樣重要,某種意義上絕不亞於前一種轉變。
政黨是連接民眾和公共權力的橋梁,居於中間,不是說一建立就自然居於中間,在實踐中是一種力的平衡。一方面,公共權力對政黨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是由公共權力自身的特性決定的。作為集合的權力,任何組織、個人都想獲得,從而放大自己的能量。但是,公共權力的所有者是民眾,要掌握公共權力,必須獲得民眾的足夠支持,必須體現民眾的願望和訴求,民眾的利益進而構成對政黨的強大約束。一邊是約束力,一邊是吸引力,當兩種力大體均衡時,政黨才居於中間。
計劃經濟的特性恰恰是它事實上否認人們對利益的追求,由國家來把民眾吃喝拉撒睡的需求統起來。沒有民眾訴求,自然沒有對政黨的約束力,而公權力對政黨的吸引力依然如故。在這種情況下,政黨就會被公共權力“吞噬”,變成公共權力的一部分,就會變得國家化、行政化、官僚化。
隻要把滿足人們的正當利益追求作為前提,就必然走向市場經濟,因為利益通過交換來實現。人們有了利益訴求,不單是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且培養了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公民社會。有了公民社會就有了民眾訴求,民眾訴求越來越大,對政黨產生強大約束力,政黨開始從公共權力的一部分回歸到民眾和公共權力聯系的橋梁,這一過程就叫做從領導計劃經濟的黨向領導市場經濟的黨的轉變。
如果看到這種趨勢,主動適應,回到民眾與公共權力之間,政黨就可以在變化之中依然控制著大局。反過來,如果看不到趨勢,不願順應潮流,甚至干脆阻礙整個過程,那麼,當公民社會力量逐漸增強時,政黨很可能會被拋棄。
這兩個轉變是理解中國共產黨現在所處的位置以及將來改革方向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