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學習文選

梁衡:筆走龍蛇驚風雨 毛澤東文章四大特點

2013年02月2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通俗與典雅

毛文的第四個特點是通俗與典雅完美地結合。

毛澤東是鄉間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又是戰火中鍛煉出來的領袖。他在學生時期就受過嚴格的古文訓練,后來在長期的斗爭生涯中,一方面和工農兵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一方面又手不釋卷,和各種書包括文學書籍,小說、詩詞、曲賦、筆記纏裹在一起,須臾不離。他寫詩、寫詞、寫賦、作對、寫新聞稿和各種報告、電稿。如果拋開他的軍事、政治活動不說,他完全夠得上一個文人,就像中共的早期領袖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一樣。毛澤東與他們的不同是多了與工農更密切的接觸。所以,他的文章典雅與通俗共存、朴實與浪漫互見,時常既有鄉間農民的口語,又能見到唐詩、宋詞裡的句子﹔忽如老者炕頭說古、娓娓道來,又如詩人江邊行吟、感天動地。

請看一段他早期的文字。這是他1916年在游學的路上寫給友人的信:

今朝九鐘抵岸,行七十裡,宿銀田市……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洒,暖氣上蒸,嵐採舒發,雲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畫圖。今夕書此,明日發郵……欲以取一笑為快,少慰關垂也。(《致蕭子升信》)

這封手書與王維的《山中與裴迪秀才書》、徐霞客的《三峽》相比如何?其文字清秀不分伯仲。再看他在抗日時期的《祭黃帝陵》:

赫赫始祖,吾華肇造﹔冑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世變滄桑,中更蹉跌﹔越數千年,強鄰蔑德。琉台不守,三韓為墟﹔遼海燕冀,漢奸何多。以地事敵,敵欲豈足﹔人執笞繩,我為奴辱。懿維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奮戰,區宇以寧。豈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國,讓其淪胥。東等不才,劍屨俱奮﹔萬裡崎嶇,為國效命。頻年苦斗,備歷險夷﹔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各黨各界,團結堅固﹔不論軍民,不分貧富。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內政﹔億兆一心,戰則必勝。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 

從中可以看出他深厚的古文根底。他在延安接受斯諾採訪時說,他學習韓愈文章是下過苦功的,如果需要他還可以寫出一手好古文。由此可見,他早期的文字何等典雅。但是為了斗爭的需要、時代的需要,他放棄了自己熟悉的文體,學會了使用最通俗的文字。他說,講話要讓人懂,反對使用“霓裳”之類的生僻詞。請看這一段: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我們今天已經領導著有九千一百萬人口的根據地,但是還不夠,還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為人民服務》)

上一頁下一頁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本版頭條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