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措施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為此,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加強引導,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和意識。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目前相當多的人的思想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代,在對待人和自然的關系上,把自然作為人認識、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對象,結果就是人類以征服者的姿態自居,人類中心主義觀念不斷強化。這反映在實踐中就是重經濟輕環境、重速度輕效益、重局部輕整體、重當前輕長遠、重利益輕民生。一些地方和單位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沖突和緊張。若不破除種種陳舊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代之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思路並見諸行動,生態文明建設就很難邁出大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必須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樹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生態文明意識。有了生態文明意識,才會有符合生態要求的生活和生產行為。當前應加強生態意識教育和宣傳,全面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要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社會的生產、生活和人們的交往領域。倡導人們追求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注重生活質量而不是簡單需求的滿足,使人們認識到人類個體生活既不能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應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在全社會弘揚生態文化,創立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在消費領域,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公平消費和綠色消費,反對過度消費、奢侈消費。通過倡導公眾進行環境友好的消費向生產領域發出價格和需求的激勵信號,刺激生產領域清潔技術與工藝的研發和應用,帶動環境友好產品的生產和服務。同時,通過生產技術與工藝的改進,不斷降低環境友好產品的成本,促進綠色消費,最終形成綠色消費與綠色生產之間的良性互動,為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此外,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將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落實到位,還應推動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完善多元化的環境監督體制。國際經驗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外,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可或缺。公眾監督不僅可以強化對污染企業的環境監督,彌補政府監管力量的不足,還可以監督政府。
其次,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這要求我們必須強化措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再次,完善制度,建構生態文明建設保障機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長期以來,對干部的考核過分突出經濟增長指標,以GDP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考核標准,這對促進經濟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不顧及資源、環境成本的政績考評標准和制度,加上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實長期存在,助長了種種非理性的發展理念和行為。因而,政績考核機制的改變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二是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環境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根本解決環境問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法律制度的規范。因此,必須強化政府責任,健全約束和規范環境行為的法律制度。強化一些制度的實施,重點做好戰略環評、規劃環評、主體功能區及環境功能區劃、環境標准、區域限批與行業限批等工作。從源頭上加強防范,杜絕對國土資源惡性開發和破壞環境的事件發生。
三是充分運用市場手段,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能夠糾正在資源環境價格方面的錯誤市場信號,促進資源環境成本真正內部化,避免排污者將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繼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動財政政策的生態化調整,改革環保收費與環境價格政策,完善綠色金融、綠色貿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四是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嚴格追究污染者責任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難題的關鍵。強化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健全環境民事責任,既是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的重要措施,又是解決“違法成本低”問題的根本出路。為此,應該建立環境責任終身追究制度,讓污染者為其違法行為付出高昂代價﹔我們還應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加大對污染企業的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民事賠償和刑事處罰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決、公益訴訟等環境損害救濟途徑,切實落實企業環境責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的願景可以成為凝聚民心的力量,生態文明建設還是一個促使中國產業轉型、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契機。通過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不僅可以開辟中國特色的環境保護新道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還可以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生態文明建設將向世界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為人類探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出貢獻。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