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版《新華字典》猶如一本古典氣息濃郁的小百科全書,它的誕生和后來不斷的創新,標志著現代漢語辭書的成熟和發展
《新華字典》顧名思義,就是新中國出版的字典。
第一版《新華字典》編纂完成於1953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規范現代漢語和掃除文盲成為中國文化事業的重中之重。因此編一部“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實用”的語文工具書的想法便應運而生。在時任國家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和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魏建功的主持下,由十幾位專家組成“新華辭書社”,開始了這一繁瑣又龐大的編纂工作。
《新華字典》是第一部完全用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它第一次規范了文字和詞匯的運用,鞏固了新中國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的運動成果,並以字典的形式使之得以確立、推廣和發揚光大。可以說,《新華字典》是我國辭書發展上的一次創新壯舉。
平均每5年修訂一次,每修訂一次都會加入最符合時代特征的新語詞。一本小小的字典,折射出60年中國時代變遷
《新華字典》自誕生以來共修訂過11次,平均每5年進行一次修訂,每一次修訂都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征。從1953年的初版,到2011年第11版,不同的版本體現了語言文字的變化,也折射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特征。《新華字典》如同一台影像機,記錄、反映了新中國時代的風雨變遷。
上世紀60年代后期,在人口多達10億的中國,《新華字典》是碩果僅存的一部字典。當時到中國訪問的一位西歐國家元首將該國多卷本大百科全書贈給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周恩來以一本小小的《新華字典》回贈。
改革開放以來的各個版本,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語言和社會發展軌跡。上世紀60年代的版本,包含各種“主義”和“思想”的詞匯特別多﹔上世紀70年代的版本,出現了一度啟用又很快被廢止的簡化漢字﹔上世紀80年代則大量收錄了經濟、法律、技術領域的相關詞匯。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華字典》進行了“顛覆性”的修訂,刪除了一些不太常用詞語,如“租借地”、“愚民政策”、“鍛鐵”等,增加了如光纖、光盤、互聯網、手機、艾滋病、木糖醇、克隆、基因、公訴、公証、期貨交易、盜版、審計、白領、藍領、綠卡、社區、超市、理念等上百個新詞。
在2011年最新的一版修訂中,近幾年網絡“熱詞”如“晒”、“奴”、“門”等字現身其中。讀者認為,《新華字典》增加新興網絡熱詞體現了時代特點,有助於“伴隨國人成長”。
中國人的漢字語詞學習方式緊隨科技發展而不斷更新,面對來自高效的網絡語詞檢索產品的挑戰,《新華字典》與時俱進並保持嚴謹的學術性
時代的變化不僅體現在《新華字典》裡新詞新義的增加,更表現在幾十年來人們學習工具和習慣的變化上。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人認字啟蒙從查字典開始,而當時一本《新華字典》的價格是一元一角錢,相當於一斤肉的價格,對於那時的孩子來說絕對稱得上是奢侈品,因此家裡的兄弟姐妹大多共用一冊。盡管倍加愛惜,幾年下來字典仍然被用得破爛不堪。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獲取資訊和知識的渠道日益增多,厚重的紙質字典也不再是人們的唯一選擇。
對此很多人感嘆《新華字典》等傳統紙質字典將隻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了。其實情況並不盡然。就權威性和公信力而言,正規出版的專業詞典仍是人們作為精確工具書的首選。
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的發展讓現代人的學習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詞典出版已經進入了多形態、多介質並存的時代。以《新華字典》為例,目前已經適時推出了手機ios版、Android版和《在線新華字典》。手機版《新華字典》收錄了20809個漢字,增加了智能拆字查詢等多種方式進行檢索。它秉承了新華字典原有快速、准確、詳盡、齊全、細致、深入的特點,將這部有著強大內容的工具字典以更適應時代的形式全新呈現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