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日电 (记者赵晶)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近日指出,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发展,农业是基础。中国13亿人口这么一个大国的现代化,首先应该明确一点,不能建立在土地大量兼并,甚至是强迫农民离开土地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要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来发育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我们来发育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就像十八大报告讲的,专业化的、社会化的、集约化的一个新的农业经营服务体系,这一点是我们国家“三农”政策的一条底线。
第一,我们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也不能够建立在我们的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上。过去九年,我们国家的粮食已经实现了九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九年增产的粮食是多少呢?3177亿斤,建国之初我们也有一个九连增,那九年增产的粮食是1689亿斤。这个九连增,增产的幅度相当于建国之初的两倍。虽然是九连增,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粮食供求总量是趋紧的,而且结构性的矛盾现在越来越突出。这20年我们的食物结构变化,国内农业资源有限,必须要通过进口来平衡供和求,现在保证中国人民吃饱,而且要吃的越来越好,必须要统筹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必须牢牢把粮食安全建立在我们自己的基础上。
第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明确地讲,到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肯定是在农村。农村面临最大的问题,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很大。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比还是3:1以上。比如说我们要实现到202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要翻一番,我们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现在需要做的最大的一篇文章,就是要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包括发展职业教育,要提升农民的就业质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质量。在公共服务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核心还是要强化农村的公共服务,我们要缩小城乡的公共服务差距,还要继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让公共财政的雨露滋润亿万农民。让亿万农民真正能够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第三,推进城镇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市化、城镇化是中国今后发展最大内需潜力之所在。扎实地来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关键是有序推进农业人口的市民化。现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去年应超过52%,现在城镇人口,常住人口超过7亿,农村人口已经是6.6亿左右,中国已经是城市化的国家,但是城镇化的质量是不高的,现在每四个城镇常住人口当中,就有一个是外来的流动人口,没有户口,没有户籍的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当中,实际上外来的没有户口的常住人口,他的就业质量、福利保障,跟户籍的城镇人口有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城镇内部新的二元结构,有城市内部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形成的二元结构,造成的差距,是我们国家现在发展面临最突出的差距,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生活,但是难以融入城市,起不到减少农业人口,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的作用,大量的流动人口融入不了城市,一定会积累很多矛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绝对不是简单的给他改户口,关键是贫富均等化。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要实现全覆盖,我们现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福利跟户口是挂钩的。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剥离粘附在城镇户口的各种福利,最终实现二者完全脱离。这是我们的目标,希望实现这个目标不要花太长的时间,一定要给农民工看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