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張維為:中國道路探索與中國話語體系建設
2013年01月29日10: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嘉賓簡介:張維為,曾在上海當過三年工人,復旦大學畢業,日內瓦大學國際關系碩士、博士,曾為英國牛津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春秋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客座教授、日內瓦亞洲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上世紀80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走訪過100多個國家。著有《鄧小平時代的意識形態與經濟改革》(英文)、《改造中國:經濟改革及其政治影響》(英文)、《重塑兩岸關系的思考》、《中國觸動》、《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等著作,以中英文發表過許多關於中國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發展模式、比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兩岸關系的文章。

  與西方道路相比,中國道路具有兩個核心競爭力

  記 者:與世界各國的發展道路相比,中國道路的獨特之處何在?中國道路超越西方道路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張維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十八大報告強調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在政治上,我們中國道路的一個重要內容是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制度已經挑戰了西方民主制度。黨的十八大選出的政治局常委,至少有兩任省委書記或其他相應的工作歷練。在中國要治理好一個省的工作,對主政者的才干和能力要求非常之高,因為中國一個省的平均規模幾乎是歐洲四、五個國家的規模。

  記 者:那麼,我們國家的核心競爭力相比於西方國家,體現在哪裡?

  張維為:我覺得中國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有兩個,首先,在政治上就是選賢任能。選賢任能制度也是一種“選拔加選舉”,或者叫做“選拔加某種形式的選舉”的制度。事實上中國在各個層級上的干部選拔任用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流程:首先有一個選拔過程,然后有背對背的考察,一定范圍的民調和選舉等。這個制度並非完美無缺,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但這個做法的方向是正確的,它符合中國的民情國情和文化傳統,也借鑒了一些好的國際經驗。

  我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的實驗室,我們的“選拔加選舉”模式,雖然還可以完善,但已經不害怕和美國的選舉民主模式進行競爭。西方的一人一票選舉制最大的問題就是選不出杰出的領導人。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說西方民主制度是最不壞的制度,至少能夠保証壞的領導人出局。我們現在的制度設計裡,包括領導的任期制、退休年齡等制度安排,其實也做到了這一點。而西方很多國家領導人沒有退休限制,日本的石原80歲了還想競選首相,在我們國家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丘吉爾說的“最不壞”的制度,這大概等於孫子所說的“下下策”。在中國選賢任能傳統源遠流長,中國政治文化強調治國要靠制度,也要靠人才,我們應該選擇盡可能好的、經過考驗的、有才能的領導人,這是“上上策”。我國的政治制度創新,已經產生了一種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上上策”(選出久經考驗的領導人)與“下下策”(保証壞領導人出局)的結合。所以與西方選舉政治制度相比,我國的政治制度更有競爭力。

  其次,在經濟上就是混合經濟。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把它叫做混合經濟,將“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結合了起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但是道路和方向已經非常明確,就是要超越西方模式。現在我們的混合經濟,雖然還可以繼續完善,但已經不害怕和華盛頓共識競爭,是西方陷入經濟危機而不是我們陷入經濟危機,是西方陷入金融危機而不是我們陷入金融危機,是西方陷入債務危機而不是我們陷入債務危機。我們人民生活改善的規模和速度,世界上無人可比。

  一個是選賢任能,一個是混合經濟,這是中國發展道路超越西方發展道路的兩個核心競爭力。

(責編:秦華、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