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習近平同志的講話和新一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緊密銜接,擲地有聲,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大力倡導勤儉節約之風,多措並舉制止奢侈浪費,努力使黨風政風民風獲得根本性好轉,是當前一項緊迫的重要任務,也蘊涵著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
一、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回顧古今中外歷史不難發現,“成由勤儉敗由奢”是王朝興衰更替、社會治亂變遷的普遍規律。
中國歷史上有幾位特別出名的敗家帝王。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在執政期間,窮奢極欲,肆虐百姓。他愛吃山珍海味,平時所食必須是西北產的蔬菜,東海捕的鯨魚﹔調味的佐料是南姜北鹽,並有上千人為他種菜、捕魚、運輸、烹飪。他的倒行逆施終於引起天下人的不滿,各路諸侯群起而攻之,夏朝覆亡。隋煬帝楊廣即位日久逐漸縱情聲色,政事日荒。他大興土木,濫設御宴,國庫日益吃緊,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隋朝政權終被推翻。西晉被稱為“最拜金”王朝,皇帝賣官鬻爵、奢侈成性,官員攀比炫富、崇尚空談,社會腐敗不堪。西晉王朝的奢侈糜爛不僅導致了本王朝的滅亡,而且將中國歷史帶入了長期的紛爭戰亂,將當時的無數百姓拖入苦難深淵。
世界歷史上一些國家奢侈腐敗導致亡國之例不勝枚舉。法國國王路易十五醉生夢死,他的驚世名言是:“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路易十五擁有3000匹馬,217部馬車,150個穿著絲絨、佩戴著金飾的隨身侍從,以及30位醫生。王室在1751年一年中的花費共達6800萬銀幣——幾乎佔了政府總收入的1/4。封建專制君主和貴族們的奢侈生活和國家殘酷苛刻的賦役最終激起了法國人民的群起反抗和革命爆發。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歷史昭示我們,勤儉節約立業興國,奢侈浪費國敗家亡。馬克思曾經指出,古代國家滅亡的標志不是生產過剩,而是達到駭人聽聞和荒誕無稽程度的消費過度和瘋狂消費。我們應該進一步認清奢侈浪費的危害,杜絕這種不良行為對政治經濟和社會風氣造成的惡劣影響和嚴重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