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寬先生”,一生問心無愧
待人處事,黃枬森一向慈和溫容,在學術界贏得了“三寬先生”的美譽——“治學寬廣,待人寬厚,脾氣寬和”。
北大哲學系教授趙家祥對先生的寬和感受深切。“我不僅在學生時期聽先生的課,而且畢業后與他搞同一個專業,在同一個教研室,經常得到他的指導和啟發。他的淵博學識、嚴謹學風、寬厚品德使我終生受益。”
“我從事馬克思文本、文獻研究,黃先生了解其中的艱辛。他曾為我的一項成果寫過推薦信,特別為我的治學態度和學術價值鼓呼,令我備感溫暖、深受鼓舞。”同在北大哲學系執教的聶錦芳不曾就讀於黃枬森門下,卻對他提攜后學的精神十分感念。
寬和的黃枬森,治學卻是極嚴謹。和學生討論問題,他常講一句話:“要敬畏學術。要証明自己的觀點,必須拿出証據來。”
中央編譯局秘書長楊金海還記得,20年前他寫博士論文時,導師黃枬森讓他一再修改開題報告,提出不少批評意見。論文二稿出來后,先生不顧身體虛弱認真審讀,以致生了一場重病,讓他至今歉疚於心。
“黃老指導學生像蘇格拉底,在概念、概念指稱和意義的逐步廓清過程中,讓學生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分析框架、內在義理和精妙韻味,體悟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情感之美、邏輯力量之美和語言風格之美。”河北大學教授宮敬才十分欽佩黃枬森的教學藝術。
而在家人看來,黃枬森是“天底下最好的丈夫和父親。”夫人劉蘇體弱多病,黃枬森便一肩承擔起繁重的家務,為她和三個女兒燒飯做菜,無微不至。
“夕陽日,心力竭,未敢忘憂國。朗潤池旁林深處,耘馬哲,育人杰。”這是老友何成武為黃枬森寫下的詩句。今天,林深處已無先生身影,但一顆“耘馬哲,育人杰”的壯心,永遠火熱而光燦!
(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