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事業的起航,源於偉大的理想。偉大理想變成活生生的現實,源於優良作風的保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夢”和黨中央關於轉變作風的一系列規定,不僅在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中激起了強烈反響,而且更吹響了促使人們對照檢查、深刻反思的動員令。理想問題至關緊要,決定了人民群眾的努力方向和動力。作風問題意義重大,影響著黨的社會形象和公信力。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必須胸懷“中國夢”這一偉大理想,要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理想,就必須在轉變作風上用真心、下苦功、求實效。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諄諄告誡我們,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在社會領域,人民群眾是直接從作風的角度來觀察、評價和判斷一個黨員干部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境界的,理想和作風關乎人心向背。在組織內部,理想是喚醒人們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而作風則是實現理想的堅強護衛和現實條件。沒有理想,任何一個組織、國家和民族,都會失去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導致意識混亂、齟齬不斷。沒有紀律,任何一個組織、國家和民族,都會成為一盤散沙,失去凝聚力、戰斗力。
“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革命理想高於天。“中國夢”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既是道路,也是旗幟﹔既是目標,也是藍圖。“中國夢”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對“中國夢”已經作出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翻一番”、“兩個100年”、“五位一體”總布局、“建設美麗中國”、“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等。這一系列戰略性部署構成了“中國夢”實實在在的發展階段和建設內容,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關乎世界未來。總之,“中國夢”是中國人民的偉大理想,是人民幸福之夢、國家強盛之夢、民族復興之夢。
翻開歷史,“中國夢”已經烙印在民族記憶的深處。自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為了擺脫喪權辱國、亡國滅種的命運,為了一口活命的糧食,為了安放一張學習的課桌,無數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前赴后繼,上下求索,英勇奮斗。那時的“中國夢”就是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之夢。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局面,黨和人民萬眾一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建設高潮,取得了巨大成績。盡管在“趕英超美”這類口號的驅使下,我們曾走了一段很長時間的彎路,但“中國夢”的偉大理想始終未曾泯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撥亂反正,為了實現社會生產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民族國家富強的宏偉目標,中國人民走上了改革開放的新道路,重新找回了自覺與自信,“中國夢”加快了實現腳步。縱觀自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中國歷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中國夢”在艱難曲折之中鑄就了民族覺醒,使我們獲得了一條最可珍重的寶貴真理,隻有中國共產黨能夠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能夠發展中國,隻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使中國繁榮強盛。歷史和現實一再証明,要想“圓”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偉大復興之“夢”,惟有中國共產黨,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夢”已經深深扎根於中國人民的心底,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是我們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理想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心理動力。心理、動機、理想、夢想所構成並遵循的動力原則,是驅使人們行動起來的基本原則。隻有深刻領會“中國夢”的深刻內涵,把“中國夢”轉化為每一個人的內在動機和堅定信念,才能為實現“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個夢想,就是一份希望、熱情和力量。隻要方向一致,干勁充足,那麼,希望、熱情、力量便會最大限度地匯聚起來,便會構成推動歷史發展的強大動力。這樣,在更大范圍和更廣領域內,我們就會擁有少阻力、多動力的“力”的平行四邊形。
具體到每一個中國人,可能對“中國夢”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每一個人的“夢想”都跟“中國夢”密切相關。個人之“夢”與民族之“夢”,不是“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而是“大河漲水小河滿”的有機關系。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恰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描述的那樣,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夢”實際上就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個人之“夢”,而每一個中國人的個人之“夢”,也必將匯聚成為中華民族之“夢”。
追求理想,實現夢想,需要扎實的作風作保障。無論實現民族之“夢”,還是成就個人之“夢”,都需要扎實的努力。“夢想”的實現絕非不勞而獲,也不可能唾手可得。“夢想”源於實踐,源於行動,惟有真正轉作風、正會風、改文風,才能夠實現“中國夢”。作風之中凝結著品質、精神、價值、信仰和力量。這需要責任擔當、職業操守和創新意識、實干精神,更需要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