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每一座建筑都是哲學理念的化身
2013年01月16日10:33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而是跟民族文化密切相關﹔欣賞建筑的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西方建筑強調真、善、美與堅固、實用、持久,中國建筑則強調人倫、道德、禮儀與適形。

◆ 中國建筑藝術強調的不是“美”,而是“巧”,講究向背關系,講究整和缺,講究氣勢。

◆ “坊”這個概念,是中國人基本的生活模式,劃分為許多方塊的組團,再劃分成許多院落﹔坊的目標是為了防,是一種防御。

壇主小傳

王貴祥,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筑歷史與文物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2001年10月至2002年5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建筑系高級訪問學者。著有《東西方的建筑空間》、《中國古代建筑基址規模研究》、《北京天壇》等。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跟民族文化密切相關

談到建筑藝術,欣賞建筑美,其實很難有一致的看法,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裡面有文化背景,有教育背景,也有社會背景,所以我就不從這個角度談,我想稍微談一點道理,中國建筑怎麼回事,論題就是中國人的建筑觀。我們對中國古代的建筑了解多少呢,我們所受的建筑教育基本上是西方的理論,所以我們的思想很多是西方的傳承。我想作為一個比較,先把西方人的建筑觀介紹一下,然后再談中國的建筑。

西方建筑是非常厚重的,紀念性的,向上的,是富有精神味的,也是非常幾何的。最早系統地從建筑學的意義上來講的是古羅馬的一個叫威特魯維的建筑師,他寫過一本書叫《建筑十書》,這是我們所知道的西方唯一一部尚存的古羅馬時代的建筑學手稿。西方所有的建筑理論基本上都是圍繞威特魯維的建筑思想來展開的。從文藝復興以來,威特魯維已經從宗教的迷茫分離出來,他非常理性,他的原則很簡單:堅固、實用、美觀。這個原則在西方延續了很長時間。

16、17世紀,隨著商業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經濟,所以現在說的經濟、實用、美觀中,經濟這樣一個原則是哪兒來的,顯然是16、17 世紀來的。而在1501年的時候法國一個建筑學家德洛姆提出了建筑應該更完美更省錢,把省錢提出來了,這樣就第一次把經濟性作為一個概念來提。19、20世紀,西方的理念也在變化,最主要的就是它對古代的那幾個原則——堅固、實用、美觀進行了反復斟酌,發現它不能覆蓋很多東西。

20世紀人們除了探討形式、功能和意義外,他們也在思考除了堅固、實用、美觀外,建筑還有一個意志的問題。比如說我國上世紀50年代建人民大會堂,就是要表達中國人民剛剛站起來時的一種民族精神。所以建筑的理念不僅僅是堅固、實用和美觀,其實還有個性、形式、功能、意義、結構等涵蓋很廣的東西。

西方人的建筑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它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它是有一個來源的。堅固、實用、美觀的來源,是直接從柏拉圖來的。威特魯維的建筑三原則和柏拉圖的哲學三原則是對應的,哲學三原則是什麼呢?是真、善、美。

真、善、美跟建筑的三原則堅固、實用、美觀是緊密相連的。善,跟實用關聯﹔美,跟美觀、愉悅關聯﹔真,包括好幾個概念:材料的真實,結構的真實,石頭就是石頭,木頭就是木頭,不加掩飾。斯克魯頓的《建筑美學》說過,如果你在一個很好的大廳裡面看到有一根大理石的柱子,你就會說,哎呀,太美了,太喜歡了。這時如果有人告訴你說,這是人造大理石,你馬上會覺得,我上當了。所以堅固、實用、美觀跟真、善、美是有關系的。

建筑不是浮在空中的,建筑跟一個民族的文化、理念、思維方式是緊密相關的。對中國建筑的理解,也要放在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念、哲學觀念上。和西方人建筑追求真、善、美一樣,中國建筑也有很多貫穿多年的哲學理念在裡面,如仁、義、中庸、中正、德行、知行、禮樂、孝廉,等等。我從中抽取了幾個思想,從這些角度來理解中國的建筑,比簡單地看中國建筑有多美多精細要實在一點。

以上是對西方建筑理念的一個很簡單的回顧。

(責編:張湘憶、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