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內需是保增長的必由之路
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從未有一個大的經濟體能夠長期依賴出口需求來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當前,世界經濟處於后金融危機時代,各主要經濟體都必須主要依靠拓展內需來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從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來看,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內需”,已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失衡,使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首先,出口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強項,我國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出口產品有較強的價格競爭力,出口的持續增長曾拉動經濟持續增長。但前一段時期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中國外部需求萎縮、出口嚴重受阻,出口增速下滑,直接影響了我國經濟穩定增長。而當前處於后金融危機時代,一方面由於歐債危機不斷發酵,來自歐盟國家的外需可能進一步萎縮;另一方面,美國因為小布什政府時期和金融危機后推出的經濟刺激計劃、減稅與增支這兩項政策疊加在一起,構成了8000億美元的“財政懸崖”,相當於2012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普遍預測,美國經濟增速在沒有財政懸崖影響的情況下隻能達到2%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懸崖的出現可能將導致美國的經濟活動陷入萎縮。這些因素將影響美國的對外需求,同時導致貿易摩擦加劇。2012年以來,我國已遭遇53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242億美元,同比增長7倍。
2012年全年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出口預計隻有6%左右增長率,難以完成全年“保十”目標。當年外貿增速可能低於G D P的增速,這也是多年未見的。從2013年外貿形勢來看,歐債危機短期內仍不可能解決,美國的經濟緩慢復蘇的趨勢也沒有改變,日本更面臨深層次結構問題,受發達國家影響的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經濟減速的壓力。因此,預計明年上半年外貿形勢難以實質性好轉,可能仍為個位數增長。
其次,從投資需求來看,更是面臨增長的困境,多數投資領域已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前幾年因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國政府主導型投資持續過快增長,很多行業如水泥、有色金屬、鋼鐵、紡織、新能源(光伏、風電等)等領域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的速度。眾多行業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在於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帶來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落后,產能過度無序擴張。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形成的生產能力,與經濟下滑時期降低的市場需求之間,形成了尖銳矛盾。
由此看出,出口增速減緩,投資過熱與產能過剩已制約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如何拉動內需,刺激消費,成為破解中國經濟困局的核心,也是重點和難點所在。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消費水平不高。消費在我國GDP中的比例還不到40%,這比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低得多。因此,從國內消費需求來看,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但擴大消費並不像拉動投資那麼簡單,拉動投資使政府的權力增加了,而擴大消費則要求政府採取藏富於民政策,把錢拿出來給百姓花,是主動地放權。如果能夠減少政府主動投資,而先擴大在公共產品方面的支出,以居民消費需求為核心的內需才有可能真正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