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08:2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飽經磨礪 家國情懷濟蒼生
在李克強破解發展難題、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后,飽含著他根自基層、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文革”期間,安徽鳳陽是中國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強到該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白天下田勞作,夜晚挑燈夜讀,他在那裡深深了解了什麼是貧困和飢餓,其吃苦耐勞的品格和才干,深得鄉親們的擁戴,不久便擔任了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以至多年后,那裡的老鄉們還念念不忘他,稱贊他“要求別人做的自己總是先做。很善良,當大隊書記,從不整人,不欺負人”。
1977年恢復高考第一年,李克強從萬千學子中脫穎而出,考入北大法律系,很快便被推選為校學生會負責人。1982年,他畢業留校擔任團委書記,年底被選為團中央常委,從燕園來到前門東大街。三年后,年僅30歲的李克強被增選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此時,雖已身居要職,但他與燕園的精神依從絲毫沒有中斷。在書記處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攻讀完北大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論我國經濟的三元結構》,榮獲中國內地經濟學界最高獎項——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的論文獎。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在安徽省金寨縣為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選址。他堅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這溫暖的炭火燃起老區孩子的希望。兩個月后,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在安徽金寨誕生。此后,“希望工程”、“青年文明號”、“青年志願者”等行動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國,開創性地探索了用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發展的方法和途徑。
當李克強離開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時,他已經從“村官”、團干部成長為全國最年輕的“博士省長”。
1998年6月開始,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先后擔任省長、省委書記,在這個當時經濟處於全國“鍋底”的大省一干就是7年。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應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決問題、推進發展上。河南歷史上有過“浮夸風”,帶來過慘痛教訓。李克強到河南工作后,多次強調河南省情有其特殊性,人口多、底子薄,要多干事、不張揚,低調少說,避免浮躁,踏踏實實干幾年,河南就會變樣。
與很多人把河南視作單純的農業大省不同,李克強鮮明地提出“加快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三化”路徑。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構想並加以實施,這為河南后來的發展定了基調,也成為國家后來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戰略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按照這一思路,李克強強調,河南要在繼續鞏固“三農”優勢、建好全國“糧倉”的基礎上,加大力度推進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對傳統產業進行高起點、大跨度改造,拉長產品鏈條,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他系統謀劃河南工業發展布局,提出了建設鄭汴洛工業走廊的戰略舉措,大力推進洛陽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等,推動了一批支柱產業的形成,發展壯大了一批大型企業集團和知名品牌。
河南不沿海、不沿江、不沿邊,李克強提出,要打破內陸省份的觀念制約,實施“東引西進”,一方面充分發揮區位、市場、勞動力資源優勢,吸引東部產業、技術、資金、人才、項目、管理經驗和機制,促進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另一方面,要抓住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機遇,加強與西部省區的經濟技術合作,大力開拓西部市場,努力提高產品在西部市場的佔有份額。這個戰略思想為打開河南工業發展空間,推動河南從傳統農業大省向新興工業大省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工業化與城鎮化相伴相生,城鎮化的推進可以為二、三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李克強提出,推動工業化,必須同步加快城鎮化進程,並把其作為河南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提出要舉全省之力,發展“構筑中原城市群經濟隆起帶”,著力構筑河南乃至中部地區具有強勁積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的核心增長極。為開啟城鎮化探尋新路,李克強大力推動鄭東新區建設,一改普遍存在的“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和單一產業為主的開發建設模式,提出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堅持集約節約、市場化運作、組團式發展的城市發展思想,推動了舊城與新城的互動發展,實現了產城融合、要素集合,呈現了金融業、高端商貿業、物流業、旅游業多元發展。鄭東新區的建設,為全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提供了示范。
7年間,河南經濟以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63個百分點的速度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全國第20位上升至第17位,總量躍居全國第5位,居中西部省份之首。
河南一度成為中國艾滋病重災區,艾滋病毒經過十多年潛伏在一些地方集中爆發。李克強多次深入病情嚴重的鄉村和患者家中,主動與他們握手,促膝攀談。他還請民間著名防艾人士、70多歲的退休醫生高耀潔到自己的辦公室詢問情況,聽取建議。
2002年,李克強擔任河南省委書記后,立即把解決艾滋病問題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力量開展了全國首次省級艾滋病情普查,組織省直部門對口幫扶38個重點村,他強調既要摸清實情又要維護病人隱私權、體現人文關懷,並確立了患者“四有一不”的權益機制(即保証艾滋病患者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有基本醫療保障,不讓一個艾滋家庭的學童失學),實施對因賣血感染艾滋病患者進行免費治療、免費檢測、免費母嬰阻斷、艾滋孤兒免費上學等救助措施,成為國家現今對艾滋病患者“四免一關懷”政策的前奏。到2004年,河南艾滋病蔓延的勢頭得到根本遏制。時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代表魏英瑛對此給予高度贊譽,稱河南“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發揮了示范帶頭作用,河南的防艾經驗值得在國際范圍內推廣”。
李克強到中央工作后,擔任國務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員會主任,在更高層次上推動這項工作,尤其注意發揮社會力量。他曾深入艾滋病民間組織辦公地點,與志願者、感染者親切交談,鼓勵和支持他們發揮獨特作用,這使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也使更多的患者受益。就在李克強再次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后,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西迪貝發來賀信。賀信中,西迪貝表示:“中國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已經取得巨大進展。我願再次感謝您在艾滋病防治領域展現的卓越領導力。”
2004年底,李克強調任遼寧省委書記。當時的老工業基地正面臨最困難時期,遼寧省是工業大省,國企包袱過重,在改革進程中大量國企破產、工人下崗,棚戶區群眾生活尤為艱辛。李克強走進棚戶區,目睹了近千居民共用一個旱廁的場景。他摸著冰冷的土炕,動情地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群眾搬出棚戶區。”其后,他全力推動“棚改”民心工程,2005年3月,遼寧公布了改造集中連片棚戶區的實施方案。3年時間,120萬居民過上了新生活,大片的棚戶區消失。李克強在“棚改”過程中一再強調的“萬事民為先”這句話,成為他日后主政的核心理念。
長期以來,由於受封閉式經濟布局和國際環境的影響,遼寧產業布局重點均在腹地,沿海的經濟總量隻佔全省的少部分。李克強在深化對省情認識的基礎上,提出抓住東北振興和沿海擴大開放雙重機遇,做出了遼寧轉身向海、開發建設“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的戰略決策,這一決策被視為“大刀闊斧改造遼寧老工業基地”,使遼寧老工業基地走向全面振興。他離開遼寧時,遼寧已經被認為翻過身來。2009年,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遼寧已成為東北振興的主戰場和新的經濟增長極。
上一頁 |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