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以膽識和智慧迎接再改革時代來臨——訪蕭功秦教授
2012年12月27日14:43   來源:人民網-人民論壇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人民論壇記者:習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當前人們對大刀闊斧的改革期待深切,如何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聚集關於改革的正能量?

蕭功秦:在發生改革困局時,人們往往會期待畢其功於一役的、快刀斬亂麻式的改革,這是改革焦慮感的表現。這種在民間存在的社會焦慮感,是對改革長期滯后產生的自然反應,我們應予充分理解。目前看來,這種焦慮還僅是心理層面上的,隻要啟動改革,這種焦慮感就會逐漸地化解並消除。

從我直接接觸到的情況來看,官員、企業家、知識界與社會上的大多數民眾都比較贊同溫和、漸進的改革。之所以如此:第一,我們民族的理性精神已經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中進一步成熟。第二,現在有問題,但並沒有嚴重到發生重大危機的程度。我曾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老百姓希望“公平多一點,腐敗少一點,干部管得嚴一點,百姓福利增一點”,確實可以說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希望。我們現行體制的優勢與成功之處還是有目共睹的,人們並沒有想急劇地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現行制度。第三,改革三十多年之后,中國已出現了廣大的中產階級或中等收入階層,穩中求變是他們的普遍期望,可以說是漸進、溫和改革的社會基礎。

我們要超越激進,有一個道理必須講清楚:民主制度不是從國外簡單照搬來就能生效的,制度如同生物體,是生長性的、化成性的。從發展邏輯來說,支持民主制度的社會載體、社會結構的發育、生長、培育是一個類似於生物體的生命成長過程,簡單的民主制度移入似乎很容易,但支持這種制度的社會條件的成熟,卻是需要生物體生長那樣的長時間。沒有這些社會條件的支持,任何舶來的民主制度都會“遷地弗良,淮桔為枳”。中國民主的社會條件需要長時間“補課”與再培育。

關於這個問題還應該談一點,如果長期拒絕改革,一旦陷入危機之后再改革,就很容易陷入一種可以稱之為“急診室效應”的兩難困境。清末的情況就是如此,對於急診室裡的危重病人,醫生往往有兩種意見,一種醫生認為,就是這個病太嚴重了,必須要動大手術;另一種醫生的意見正相反,因為這個病人的病太重了,所以不能動手術。一個國家陷入“急診室效應”的話,問題就很嚴重。但中國還沒有到這個地步,從目前來看,前面所提到的社會上存在的要求急變的焦慮感,正反映出類似於急診室效應的某些跡象,因此,這正需要我們予以高度重視與警醒,不失時機地進行改革予以避免。

人民論壇記者: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關鍵靠什麼?

蕭功秦:既不能搞左或右的激進主義, 也不能保守退縮,不能用簡單的維穩思維來代替改革,這就是所謂超越兩極思維。然而,要真正地打破改革的路徑鎖定,還必須要有行動,要有具體的、切實的戰略。

以黨內民主帶動社會民主,無疑是理想的選擇,而我覺得,發展社會組織,培育公民社會,是克服路徑鎖定的關鍵所在,也是政治民主化社會性的支持條件。我可以把這個觀點概括為兩句話,那就是,“用公民社會來發展社會民主,用社會民主來帶動政治民主”。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公民社會是培育社會民主的大學校,隻有公民社會,才有可能使人們對於身邊有切身利害關系的問題、公共問題,學會“溝通、協商、妥協、表達”等民主習慣。這種民主習慣或民主文化並不能夠簡單地從書本中學到,而必須在日常生活中訓練才能形成。民眾在自己切身相關的公共事務中,逐漸有發言、溝通,表達、妥協、協商的機會,這個過程就是公民民主文化的培育過程。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隻有社會民主得到相當程度的發育,人們的民主文化得以提升,政治上的選舉民主、黨內民主,才有可能得到支持與保障。如果沒有社會民主,黨內民主由於得不到社會上的支持,沒有社會的壓力,往往會走過場,會變成形式主義。民主的文化是需要公民社會來培養的。有了社會民主,政治民主、選舉民主、黨內民主就有了社會的基礎。這或許可以作為未來啟動改革的一個新的方向。

另一個方面,中道理性的改革觀主張“走小步、走穩步、不停步”的、化整為零的改革,不需要一步到位地提出一個整體改革方案、按照這個方案去做頂層設計,而是漸進地鼓勵社會、地方政府做出改革。比如執政者應該主動地建立一種制度化的途徑,讓人們表達需要。通過這些嘗試,就可以逐步地打破改革的路徑鎖定。換句話說,我們觀念上要超越兩極思維,在行動上要做一些有益的嘗試,隻有這樣兩方面結合起來,我們才能夠真正打破路徑的鎖定。

(責編:萬鵬、朱書緣)

相關專題
· 《人民論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