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引领有志有为青年向“新”求“质”

田芝健 陆梦杰

2025年03月28日14:49    来源:学习强国

原标题:引领有志有为青年向“新”求“质”

青年是富有创造力、具有创新性的群体,青年一代投身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正当其时,适得其势。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回信,勉励参赛青年要“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并鼓励全社会要“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着重培育青年科技创新思维,增强青年科技创新本领,激发青年科技创新动力,构建青年科技创新生态,引领有志有为青年向“新”求“质”。

尊重成长规律,把握主体实际,培育青年科技创新思维

勇于创造、敢于创新是中国人民追求的美好精神品质,包含着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未来趋势的理解。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通过勤劳与智慧不断进行创造发明,获取了思想、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伟大成果,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发展一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催生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精神品质。这些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思想资源展现了中国人民坚持创造创新的磅礴伟力,为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创造创新思维提供了一方沃土。青年的创新之路能否走得又稳又远,其基础在于是否尊重个体成长的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因此,只有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完成“量”的积累、促成“质”的变化,使之真正成为开创新事业、开辟新境界的先锋队和先行者;充分了解新时代青年为何创新、何以创新、如何创新,向青年传递把握科技命脉的思维方法;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差异性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思想状态、教育环境等关键要素,开展适时适当的创新价值普及;引导青年群体汲取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弘扬科学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响应人才呼唤,锚定目标定位,增强青年科技创新本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如今,一群有志有为的年轻人正传递着英雄前辈们的“接力棒”,他们选择站在科学前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自立自强、精益求精,不断见证着中国航空、中国芯片、中国高铁等事业的发展,以严慎细实的工作态度为科技产业高端自主化发展注入动力。可以说,科技创新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国家富强需要涌现出更多能够肩负使命、担当大任的向“新”求“质”青年科技人才。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符合国家人才发展目标定位、敢于进入高新精尖项目中攻坚克难的青年科技人才;引导广大青年人才善于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在生成和延长产业链发展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鼓励广大青年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树立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强化正向激励,减少负面压力,激发青年科技创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一重要论断,从向“新”和求“质”两个方面揭示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把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因此,当代青年向“新”求“质”,必须凸显出科技创新的引擎和增量器作用,这就需要在科研主阵地中赋予强大动力。不难发现,影响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动力的因素复杂多元,体现在主体意愿、创新环境、实践过程、考评绩效等诸多方面。在实际科研环境中,青年科研人才往往面临事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创新成效的考核评价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一些青年科研人员所获得的薪酬福利和财政资助不足,其他非科研性质的任务重,从而阻碍原有科学探究和技术研发的推进;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员在成果评价认定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其投入和产出不匹配,从而消磨推进更深层次科技创新计划的兴趣热情。因此,应当加大科研经费对于青年科技人才的稳定支持力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统筹评价机制,打破“唯职称”“唯论文”等固化僵化模式;落实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动态调整分配机制,合理优化青年人才成长建功激励机制;减轻青年科研人员的非科研事务压力负担,给予其更多自主和弹性成长空间,激发他们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完善政策环境,丰富平台载体,构建青年科技创新生态

个人与环境紧密相联,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下完成的,青年推进科技创新面临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为此,构建和维护助力青年拼搏奋斗所需要的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十分必要。青年科技创新生态内在包含着政策环境和平台载体两个方面。从政策环境方面看,青年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所处科研环境的政策创新能级和态势影响。以城市创新环境为例,作为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合肥,近年来主动对接产业链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营造氛围,通过多个城市高能级科创平台聚拢青年科技人才。从平台载体方面看,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代表的活动以赛促学,为人才展示培养提供了实践高地和交流平台,促进培养更多能打出理论实践“组合拳”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因此,应当加大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的解释和宣传力度,科学规划青年发展型城市;鼓励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企业单位、社会组织间深化合作,共建共享科学研发机构,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度融合模式;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为青年提供更为丰富的创新实践育人平台和就业创业成长机会;不断改进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有关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平台建设,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供支撑。

(作者分别系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雪博士生对文章亦有贡献)

原文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责编:刘圆圆、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