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准确把握人民城市建设的着力点

曾  刚

2025年02月25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城市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为新时代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也是我国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更加宜居、韧性、智慧,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动实践,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城市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是人口的集聚地,人民的需求决定了城市建设的方向和重点。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首先要满足人民的需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涵盖多方面,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这要求城市工作更加注重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普惠化发展。例如,要推进城市多层次住房供给,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居住需求;优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广覆盖面和高可及性;等等。此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有没有”的刚性需求,还包括“好不好”的品质需求。因此,还要通过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交通体系、丰富文化生活等,全面提升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原则,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城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共同参与。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需要建立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的治理平台,让人民群众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充分表达意见、参与决策,从而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城市事务中。例如,通过居民议事会、社区协商会等形式,更直接地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并将其纳入城市治理议程。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基层问题,不仅能够提升治理效率,而且还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还要求政府、社会和市民各方协调协同,共同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要履行好党和政府的责任,在城市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明确方向、制定规则;社会组织和经营主体则可以通过公益项目和创新服务,为城市治理注入活力;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可在参与治理中增强责任意识,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良性互动格局。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构建宜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要求在城市发展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当前,应当优化城市规划、推进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体系建设,降低城市运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让城市更美丽、更适宜居住,也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持久、更深远。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面临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导,重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城市生态功能,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空间。例如,建设城市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城市森林系统等,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缓解热岛效应,还能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使生态红利真正惠及人民。

以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城市智慧治理水平。技术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工具。践行人民城市理念,需要通过科技赋能,推动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效率。通过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治理,让城市更高效、更便捷。例如,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交通流量的智能化调控、医疗资源的精确分配以及城市安全的实时预警,让城市治理更加高效,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数字技术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可以助力对传统治理资源的有效使用,推进城市发展成果共享。

从优化民生保障到推动治理创新,从促进绿色发展到实现智慧治理,人民城市理念通过具体实践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人民城市建设不仅将为中国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将为全球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经验借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未来的城市必将更加宜居、更具活力,也更加幸福美好。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25日 09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