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西明
2025年02月25日08:39 来源:经济日报
当智能网联汽车驶入北京亦庄的复杂路况时,当工业大模型在深圳工厂调试生产线时,当具身智能机器人既能上央视春晚扭秧歌又能在园区、车间自主巡检时,人们发现:人工智能大模型等一系列突破性创新,正日益从实验室走向真实场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首提“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恰恰揭示了科技创新范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场景已成为继土地、资本、技术、人才、数据之后,驱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关键要素,场景驱动创新也成为加速创新涌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新机遇。
那么,究竟什么是场景驱动创新?同以往我们熟悉的技术驱动、需求驱动创新有什么区别?“新场景”何以成为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顾名思义,场景就是复杂多变而充满无限可能的真实世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也在于针对多元实际场景问题精准发力。场景驱动创新则是以场景为载体,以战略为引领,驱动新技术新产品和环境要素有机协同与多元化应用、迭代和创新跃迁的过程。如智能交通、无人矿山,需要同时解决环境感知、5G通信、设备物联、自动驾驶、数据融通和安全监管等问题,靠单一技术或创新主体很难实现,而是需要政府、企业、高校院所和用户联合共创,实现多技术“组团打怪”,属于“场景牵引—技术集成—制度适配”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创新。
相比之下,技术驱动创新属于先研发后转化的逻辑,可能存在成果“没人用、难转化”等风险,容易造成科技和经济“两张皮”。需求驱动创新强调直接针对用户需求提供解决方案或改良技术,这种方式的创新需求明确、成功率高,但容易局限于用户的显性、浅层次需求,带来盲目跟风和“内卷”。而场景驱动创新则强调科技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和“纸上谈兵”,而是从“我能做什么”转向“世界需要我如何进化”。走进用户、组织、产业等不同维度的真实、复杂而动态的场景中,挖掘经济发展对改革创新提出的真问题和真需求,既能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精准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能前瞻识别未来场景涌现的创新机会,加快前沿性颠覆性创新,培育未来产业。这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方式,正成为AI时代最接地气的创新法则。
在当今万物互联的数字文明时代,那些承载着真实需求、技术集成与制度创新的“新场景”,正在成为培育未来产业的“苗圃地”、重构竞争优势的“试验场”。例如,北京建立全市应用场景统一发布平台和全流程统筹对接机制,以场景开放和场景投资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品验证应用与迭代创新;广东加快构建“场景—技术—产业”协同生态,以场景示范引领未来产业培育;上海启用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以虚实融合场景牵引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突破;安徽合肥围绕打造“全域场景创新之城”,推动无人驾驶和量子科技等新技术形成示范应用;等等。
虽然各地陆续加入场景驱动创新的“锦标赛”,但也面临一些困境。一是场景开放存在“孤岛效应”,特别是公共场景和制造业场景有效开放不足,制约具身智能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与迭代突破;二是场景验证缺乏“容错机制”,新技术产品易受既有标准制约,场景共创的风险共担机制还不健全;三是场景推广遭遇“制度时滞”,例如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的制度性立法滞后于技术发展,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伦理规范亟待建立健全。
当下,场景驱动创新正在成为大国科技加速突破和博弈的新领域。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如能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用好这些宝贵资源,必将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乘数效应。这既是应对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的时代回应,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对此,需把握以下三个维度的创新。
建立场景驱动的“创新加速器”。面向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中的重点场景精准发力,可考虑建立国家场景图谱数据库,将场景资源纳入新型生产要素管理。探索推进城市超级场景实验室建设,在智慧城市、绿色低碳、具身智能等领域设立规模化场景验证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真实世界试验场”。建议实施场景驱动创新重大示范工程,应用“人—机—场”三元协同的新范式,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构建场景赋能的“生态系统”。既要支持用户企业牵头组建场景驱动型创新联合体,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还要探索与推广“场景创新券”等,支持中小企业申领场景验证补贴。更重要的是支持各地设立场景促进中心、场景实验室等,开展场景驱动创新大赛,推动更多专业化机构和人才从事场景挖掘、定价、匹配、投资、运营和生态建设。
完善场景驱动创新的“制度适配器”。加强场景驱动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做好针对超级智能、生物经济、深空深海深地勘探开发等未来场景的先导战略、技术研发和制度创新布局。制定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场景标准,探索场景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探索新场景、加速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