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2025年02月21日08:31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时评】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级结果,中关村科技园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高新区位列综合评价前50名。
国家高新区发挥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集结地”的重要作用,贡献了全国20%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聚集了30%的高新技术企业、4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全国70%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和近80%的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和拥有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半数左右。
根据科技部2022年数据,高新区以利用2.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13%的GDP、22%的出口额和3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在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转型方面,不少地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例如,武汉光谷的光电子产业、合肥声谷的智能语音技术等典型案例,展示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的全链条突破能力。又如,北京亦庄的无人驾驶、深圳南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群,对于重塑产业竞争格局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关村、张江等头部园区更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西安高新区带动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崛起,形成“东部技术+西部制造”的协同范式。上海张江高新区的普陀园、徐汇园等高新技术聚集地通过布局优化和功能提升,吸引了大量创新资源和企业入驻。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20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35年,建成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则明确提出,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强调其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此外,一些具体的高新区也有着相应的政策支撑,如《深圳经济特区改革促进创新条例》为激发深圳企业创新活力、推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已成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应追“高”逐“新”,多角度施策,构筑经济发展硬支撑。
完善的政策体系是高新区发展生态的坚实根基与丰沛雨露,滋养着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当前,应进一步加大在金融支持、产业协同、创新环境营造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高新区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等手段,重点扶持高端制造业、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激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此外,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力度,提高侵权成本,为科技创新筑起护城河。
高新区建设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谋篇布局才能下笔如有神。以责任为基、以权力为翼、以利益为要,构建起倒金字塔型的“责、权、利”高新区发展格局,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分配、权力下放、利益共享,营造一个高效、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从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和产业布局3个维度深化园区东西合作与南北互动,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工程师”,从高端研发到产业孵化,从技术攻关到市场拓展,人才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智慧与才华是高新区最宝贵的财富。要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让高新区成为人才的“强磁场”和创新的“动力源”。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引进标准,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升高校和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效率。
(作者:徐健,系大连海事大学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