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2025年02月20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专家视点】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创新布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当前,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重构,发达国家的“产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分流”现象并存,加强产业链创新布局、推动产业链竞争力水平提升迫在眉睫。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从顶层设计上看,需实现政策驱动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在政策驱动和制度创新的框架下,发挥创新在产业链布局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发挥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产业链创新布局的关键力量。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政策支持,有效赋能产业链布局,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同时,制度创新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要通过制度创新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市场机制和推动技术攻关,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创新布局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利用政策工具有效引导产业链布局优化。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集中资源投向产业链关键短板环节,实行特殊激励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流动,加快形成新产业、新赛道、新模式的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驱动与制度创新相互融合,优化产业链要素投向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链创新布局。三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位、协同发力。具体而言,财政政策通过公共投资、专项资金和税费减免等措施,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产业营造制度“活力”;货币政策则通过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拓宽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创新信用增进模式等手段,为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金融“活水”。
从科技创新上看,需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相互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要求技术革命性突破,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将其引入并重构产业链各环节,有助于实现全链路透明化、实时协同和智能决策。一是在硬件方面打造产业链重构与创新布局的发展平台。通过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为企业智能决策提供支持。并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强化了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可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打造开放、协同的生态系统。二是在软件方面提供产业链重构与创新布局的经营环境。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智慧型区域产业链新格局,提升产业链中各环节和部门协同增效,降低产业链中企业生产运营的风险与成本,有效提升区域产业链竞争力。三是在软件和硬件相互配合的基础上实现产业链创新布局。通过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发展赋能产业链布局,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通过优化竞争环境与空间布局、培育“链主”企业与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为产业链布局提供的多维度支持和保障作用。
从价值创造上看,需实现服务化延伸与价值重构相互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要求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挖掘下游增值空间,有效实现生产要素高质量重组,以“产品+服务”方式实现产业链“价值共创”。一是结构升级,产业链从“硬制造”到“软服务”。产业链创新布局向上游延伸至研发设计服务,向下游扩展至用户增值服务运营,从而实现产业链服务化延伸触发价值重构。企业通过提供增值服务突破传统产品边界,倒逼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重构新生命周期的利润最大化。二是生态重构,产业链从“单点竞争”到“系统共生”。随着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创新布局,企业新价值点不断得以挖掘,为其开发更复杂的服务场景提供资源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差异化竞争进一步被放大,价值重构反哺服务创新,推动形成“服务升级-价值提升”的跨界正循环格局,企业间的单点竞争逐渐被系统共生所替代,进而实现产业链价值创造。三是布局优化,产业链从“空间要素重组”到“区域协调发展”。在产业链发展的开放体系下,要素流动、集聚与集中都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完成,优化产业地区分工与要素配置,形成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和全球产业链集群。同时,需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错位发展的产业链发展格局,通过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加强其与东部沿海和国际相关地区的对接,支持国内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产业链布局的区域联动和协调发展。
(作者:魏敏,系厦门大学新质生产力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