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轩
2025年02月19日08:34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攀升至18766.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GDP比重42.9%。天津和河北也在数字经济领域持续发力,天津市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87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2722亿元;河北省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1.51万亿元,占河北全省GDP比重35.6%。
随着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规模稳步上升,数字经济成为区域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12月,京津冀三地和雄安新区共同成立京津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并运行新版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是全面助力企业两化融合和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平台。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服务35万多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数字化促使企业以信息化管理方式连接产业链上下游,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交换,加速产业链在区际延伸,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支撑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组织模式逐渐趋于数字“云端制”,倒逼企业跨越地域限制,促使生产要素在企业扩张过程中由外部流动转变为内部流动,夯实区域协同发展的要素基础。
数字技术的强渗透性特征能够促使要素流通过程透明化,打破要素供需之间的非对称信息壁垒,加快要素市场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提高区域要素合理化配置水平。《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报告(2023)》显示,2014年至2022年,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11196次,互设分支机构30257家,北京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800亿元。在此过程中,京津冀三地间的资本、技术和劳动等要素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推动区域要素市场结构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转换。例如,电子商务、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扩展了劳动者的创业或就业选择范围,清除了劳动形式的时空连通障碍。随着传统生产要素实现跨地区自由流动,数字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保护形成的市场分割格局,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要素大市场,在微观层面推动京津冀区域的高度协同。
在数字赋能引领下,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向各产业部门渗透,破除传统行业间的界限,推动各产业跨越边界实现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推动各产业间及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互通与共用,通过资源高效配置加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随着产业升级与产业融合走深走实,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同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发挥了连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枢纽作用,引领着三地在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实现协同创新。自贸试验区的系列创新经验成果,有助于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全方位开放,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全产业链,加速京津冀产业链提质升级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在产业变革与政策演进形成的良性互动中稳健前行。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明确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随后,中央相关部委出台系列配套政策,为京津冀产业转移、生态共建等提供有力支撑。2023年起,《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京津冀三地在推动创新、对外开放以及市场一体化等关键领域的协作进一步深化。在这一进程中,《京津冀大数据发展战略合作协议》等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形成合力,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也为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顶层设计优化的重要驱动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10余年,成绩斐然。数字技术的引入,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带来了一场创新性、智能化、可持续的变革。京津冀将继续携手并进,打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链发展新业态,不断探索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清除发展进程中的各类障碍,加速形成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大市场,引领京津冀区域经济实现更大飞跃。
(作者:成新轩,系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河北省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