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精准对接需求 构建激励机制 强化法治支撑

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叶日者

2025年02月19日08:3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党引导动员人民群众贡献智慧力量、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奋斗目标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对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区的人民群众,走出家门、走进社区、迈入乡村、奉献基层,以实际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展示自我、丰富生活、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了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准对接志愿服务社会需求。准确把握群众急难愁盼,把满足需求与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优化服务方式,形成长效机制,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便利化、精准化。要坚持需求导向,以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为供需对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致力于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要关注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引导各界专业人士开展专项调研和对接帮扶,让志愿服务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要坚持目标导向,以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将地方需要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更好构建与党和政府工作同频共振、协同推进的服务格局。要坚持效果导向,以质效管理和效果评估为供需对接的重要抓手,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各个环节,定期评估并反馈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效果,为未来高质量服务提供经验参考。

  构建多元化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必要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激励。鼓励社会各方面为志愿服务组织发展运行、项目开发、业务交流、承接公共服务等提供支持。采取服务积分、时间储蓄等方式,完善礼遇回馈和信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作为相关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引导和激励人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要通过各媒体平台讲述志愿服务典型故事,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提升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带动更多人民群众主动投身志愿服务事业。要面向志愿者开展分层分类技能培训、专业知识学习等活动,做好志愿服务数据分析和绩效反馈工作,提升志愿者队伍素质和志愿服务效果。

  强化志愿服务法治支撑。加强志愿服务法治支撑是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专业规范发展的内在要求。《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国家立法,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做好志愿服务立法工作,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更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对志愿服务法治支撑提出的更高要求;注重志愿者权益保障,以法治力量细化并完善志愿者保险项目,为志愿者提供充足的安全保障,真正解决志愿者无私奉献社会的后顾之忧,让其安心、放心、顺心地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志愿服务为名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组织和个人,防止其借机侵害志愿者权益或扰乱社会秩序,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的全部事业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都根植于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党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将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谋划部署,健全长效机制,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既将志愿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社区党建+志愿服务”的优势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构建起紧密协作、覆盖广泛、服务精准的志愿服务网络,又引导党员干部在居住社区和工作单位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以示范引领提升志愿服务组织化程度和群众认可度,推动形成“党员带头、群众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作者为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副秘书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9日 09 版)

(责编:刘圆圆、万鹏)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