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 宋伟 高雪霞
2025年02月18日08:25 来源:光明日报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培养具备科技素养和人文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这一重要部署,在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高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步伐提供了政策引导和实践路径。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意义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各自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科技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尝试、创新创造;人文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培养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功用。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体力、智力、情感和审美情趣诸方面协调和谐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是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在关注物质世界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下,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质”的提升成为紧迫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要迫切。而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还要具备极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重大关系,是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迫切需要。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是培养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场域逐渐向“虚拟+现实”的双重融合空间延伸,以网络小说、网剧、手游、短视频为代表的碎片化、感性化内容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创新能力与批判思维的培养。高校要以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为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培养敢钻研、善创新、肯思考、能吃苦的时代新人。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现实挑战
当前,高校已经在科技素养和文化素养结合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仍然面临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各自发展存在短板,两者协同发展不深入、融合不到位的挑战。
一方面,在科技急剧变革、就业压力日增的影响下,部分高校存在科技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批判性思维培养、注重技能获取而缺乏创新思维养成的现象,这种科技教育的工具性、实用性倾向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动力不足、探索意识不强等问题突出。
另一方面,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文学科在部分高校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教育、情感教育,其结果很难用量化指标进行测评,尤其是新技术的崛起以及绩效驱动的教育模式更加重了人文教育的危机,部分高校人文学科专业裁减、招生萎缩。这些都对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带来了挑战。
探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高质量协同路径
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协同,应积极推行并采取一系列创新举措,构建一个全面而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找准协同方向,明确协同理念。加强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深度的嵌入和互补。两者协同发展中,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青年学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又要坚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警惕片面重视科技教育而产生的否定人文学科价值的倾向。
夯实协同基础,强化协同根基。要强化学科专业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专业边界,促进不同学科专业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还可通过成立联合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跨学科专业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跨文化创新思维能力。要优化课程设置,开发跨学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将科技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养深度融合。要改进教学方法,认真研究分析当下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注重宏大叙事与精准说理相结合,在注重人文教育的教化性、趣味性、深刻性和鲜活性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
健全协同机制,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评价体系。要转变教育评价,打破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机制,将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设立科技伦理、创新思维、人文关怀等维度指标,明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实现从“重智”向“五育”融合的转变。优化动态反馈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评价网络,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科技与人文素养发展轨迹,如通过职业倾向测评、创新能力评估等多维度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包含课程融合度、师资交叉性、成果转化率等在内的检测数据库。
深化协同创新,推进数字化赋能。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发“科技+人文”主题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如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人文经典数字馆藏、跨学科在线协作项目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场景,可通过VR技术还原科学史经典实验场景,结合人文背景解读科学发现的伦理意义,或利用AI辅助设计文理交叉的个性化学习路径,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人文关怀能力。
拓展协同要素,构建协同格局。一方面,要实现线上线下、虚拟现实、课内课外的多维联动,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丰富科技人文教育资源,增强学习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促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强化协同育人成效;另一方面,要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开放性、战略性和持久性,避免重短时效应轻长远效益、重表面文章轻内涵挖掘,在文明交流互鉴、科技创新合作的背景下,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为包容的姿态建立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长效机制。
(作者:杨志敏、宋伟、高雪霞,分别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后,新乡学院党委副书记、河南大学教授,新乡学院教务处处长)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