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建设产教联合体需把握四个关键点

宗诚

2025年02月18日08:2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建设产教联合体需把握四个关键点

【专家视点】

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是将政府、企业、学校和行业等不同组织凝聚起来,实现生产与教育资源的统一整合与优化配置。它对促进产教融合多元治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为更进一步展现联合体的一体化发展理念、多元化建设主体、市域化发展特色、实体化运作方式等特征,笔者建议重点把握四个关键点。

建立各方主体利益均衡的制度与机制

联合体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利,完善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制度,以提高参与方的配合度、积极性和黏合度,共同促进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夯实联合体运行的必要保障条件。联合体推进的核心在于通过政策供给激发联合体内生动力。因此,建议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投入机制,依据项目建设中的贡献程度,向相关院校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对相关企业给予税费、土地、财政等多方面支持,以增强联合体建设积极性。

建立有效的协调规范制度体系。鉴于联合体建设涉及众多参与主体,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明确各方分工与职责,以制度形式规定工作流程、人才培养方式、考核标准等,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与落地。

构建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是制定明确的分配规则,详细界定各成员的权利与责任,以及利益分配比例和方式,以避免利益分配不公和可能出现的争议。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包括设立专门监管机构和相应监管制度,对成员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其遵循分配规则并保持诚信合作。三是构建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机制,通过奖励制度、培训机会等激励措施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同时设立违规处罚等约束机制,以防止有违共建协议的行为发生。

构建政行企校多方协同的育人模式

联合体作为一种创新型联合体,需要政、行、企、校等各参与主体共同发力,以促进整体发展。

强化政府的统筹作用。政府的统筹规划与推进是激发各方参与主体形成合力的关键动力。在联合体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做好宏观规划、提供合作指导、制定政策制度等,承担起凝聚力量、协调利益、考核评估的责任,确保联合体顺畅运作,营造各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引入行业资源。联合体建设需要行业规范的引导。建议参照行业标准,适当引入行业导师,助推符合技术规范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应鼓励并完善行业协会制定标准、颁发资格证书的权力和能力。

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企业参与联合体可以有多种模式,包括企业主导多方参与、企业参与学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主导等。不同的模式决定了企业及各方主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建议灵活拟订共建协议、选择共建单位,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

院校主动作为。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与优势,职业院校应主动寻求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区域创新体系,自觉改革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提升办学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夯实“五金”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基建。

建设立足地方服务产业的特色联合体

鉴于市域间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差异性,联合体在具体实践中须“立足地方,服务产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策略,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市域或县域联合体。

明确目标定位。市域产教联合体应结合区域特征和产业特点,选择具有本地优势的行业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

做好精准对接。联合体在充分整合和优化市域资源基础上构建,应鼓励实现多层次精准对接发展。除了院校与地方产业、专业与行业企业、师生与职业岗位的对接外,还应向下挖掘县域优势资源,形成市域优势,向上对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行动,积极发挥市域的支撑作用,共同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搭建信息平台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

联合体实体化运行要实现信息畅通,至少应包括共性技术服务、人才供需以及校企联合培养三个平台。

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相关主体可以通过共建集技术研发、咨询、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为联合体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推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人才供需平台旨在全面对接产教供需。建议通过实地访企拓岗、课题调研、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多种方式,整合联合体企业用工需求、学徒制培养情况、企业员工培训方式及成果转化等问题,形成产业园区人才需求报告,并以需求报告为指导组织意向企业赴高校开展专场招聘会,持续举办线上企业专场宣讲会活动,切实服务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就业和企业员工培训。

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细化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应主要包括校企联合培养现场工程师,校企联合对企业职工进行职前职后培训,以及校企合作展开单招考试,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规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理论教学、实践指导、就业指导等内容。

(作者:宗诚,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