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光明时评】让宁静小区成为美好生活标志

李璐

2025年02月18日08:21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光明时评】让宁静小区成为美好生活标志

【光明时评】

据报道,为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部从管理企业行为、监测声环境质量、划定噪声敏感区域等方面入手,推动在全国建成2132个宁静小区。因为环保有要求、群众有期待,以“消除杂音、睡得安心”为主要标志的宁静小区建设得以快速推广。

从环保角度看,噪声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随着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法律、经济、技术、管理等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水体、土地、空气等化学和生物类污染治理取得成效,但对噪声、光、电磁等物理污染的关注还不够。据报道,2024年1至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案件中,噪声类举报占六成,有的地方甚至占到八成。这主要是由于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产业、人口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市中心城区的集聚程度日益提高,城市产城融合,商业活动、人员交往流动频繁,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噪声源也不断增多,减少噪声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治理重点。

从群众需求看,居民对住宅生活区有宁静、降噪的要求。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住宅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住有所居”,还要“住有良居”。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中噪声干扰、隔音差等问题的改善需求占比达到了七成以上,在所有房屋质量问题中关注度最高。2023年《中国家庭噪声污染及隔音门窗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者有改造门窗的计划,近九成受访者愿意为隔音门窗产品买单。随着《宁静住宅评价标准》推广实施,建筑建材生产、房地产开发以及装饰装修等各行业都更加注重住宅内外部声环境水平,逐渐将宁静住宅作为“住有良居”的重要标准。

此外,居民也有营造安宁氛围、缓解睡眠障碍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指出,噪声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同时还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导致健康寿命缩短。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居民整体睡眠质量欠佳、睡眠障碍多发。《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59%的人群存在失眠症状,81%的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因此,缓解睡眠障碍、营造安宁氛围、减少噪声污染成为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见,宁静小区建设关乎环境保护、居住改善和健康维护等多重目标,牵涉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对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共担的现代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一步还可以从两方面发力,加快宁静小区推广普及。

一方面,将宁静住宅纳入“好房子”建设任务,须加快制定修订相关建设标准。近年来,房地产业面临深度调整,但事实上,我国居民住宅与绿色、节能、舒适、服务配套等“好房子”建设标准尚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应推动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入宁静小区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住宅品质提升,建设标准先行。202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通过对山东省一处宁静住宅测试发现,住宅入户门、楼板撞击、分户墙体以及外窗的隔声性能分别超过现行国家标准5至20dB,相当于五星级酒店的隔声标准。这就要求在通行的住宅国家标准之上提出宁静住宅的测定标准,并鼓励建筑开发、装饰装修企业普遍使用这些标准,进而激发改善型居住需求、推动房地产业提质升级。

另一方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要以“和谐邻里”构建宁静小区。据了解,社会生活噪声对群众生活的影响远远超过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因此,日常生活中让家庭、邻里、小区“静下来”,出现噪声后有噪声投诉、协商处理、纠纷调解机制,是建设宁静小区的重点。修“内功”,让家庭社区从源头上避免持续的声污染,在装修、遛狗等环节做好错峰、降噪、避人等处理,追求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借“外力”,居民在生活中遭遇“马勺碰锅沿”的矛盾纠纷时,社区两委和相关社会组织等应为生活摩擦装上协商治理、快速化解的“隔音棉”“消音瓦”,以文明家庭、宁静小区建设共创美好生活。

2024年《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5年宁静小区将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宁静小区作为推动群众身心健康、居住舒适、关系和谐的解决方案,是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综合体现,期待早日推广普及。

(作者:李璐,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