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独家特稿
分享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筑牢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

岳奎 江文路

2025年02月17日09:2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也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人既是消费主体,又是生产和创新的主体。在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中,人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变量。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稳定预期、激发活力,通过相关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乙巳蛇年春节后,各地各部门正积极开展招工引工、稳岗拓岗工作,多措并举保障劳动者返岗复工、增收致富。一系列有力度、有温度、有精度的惠企暖民举措,助力企业努力实现复工复产“开门红”,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打下重要基础。

返岗复工暖人心。春节后是人员流动的高峰期,也是企业开工复产的关键期。多地推出劳动者务工专车专列包机,为务工人员送上新春礼包和节日慰问,帮助劳动者早返岗、企业早开工。在贵州,为了更好地助力黔籍务工人员返岗就业,铁路部门提前组织各站对接属地人社部门,结合外出劳务出行特点,精准开展客流分析,科学调配运力,定制返岗务工专列,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踏上返岗之路。在广州,广铁集团联合属地人社部门密切对接企业和输出地,精准掌握务工人员出行需求,开行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点对点”返岗专列约20趟。在陕西,铁路部门上门跟用工企业对接,简化购票流程,提供“点对点”“一站式”直达服务,让员工们不用再为转车、换乘发愁。在江苏,无锡人社部门和当地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到无锡火车站出站口,为外地返岗职工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让劳动者返岗的“最后一公里”更顺畅。

稳岗拓岗安民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就业乃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事关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春节过后,各地区抢抓复工机遇,全力做好就业服务,加快速度“拼经济”“抢人工”,以招工引工、稳岗拓岗等惠企暖民举措助力企业复工增产、群众稳定增收。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以“春风送岗促就业 精准服务暖民心”为主题的就业服务行动,精准对接用工企业与就业群体。从返岗复工到稳岗拓岗,各地正在针对就业新的增长点,顺应就业新形态的发展变化,多措并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为畅通经济循环、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充分政策保障。

预期回稳增信心。全面认识、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前提。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冲击国际经济秩序,叠加地缘政治冲突频发,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难预料风险更加突出。从内部挑战看,新旧动能转换存在阵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国内需求不足。也应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发展优势多、产业韧性强等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有利条件没有改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居民的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汽车、家电、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相关商品销售额不断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科技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崛起,中国经济向“新”向“绿”向“强”的特征更加鲜明,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不断注入强劲动力。

凝聚合力筑同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改革蓝图。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加快落地实施,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激发各类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潜力。以开放促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将充分释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推动我国紧密融合全球分工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是全球分工体系中坚实可靠的组成部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暖流。从贸易结构看,我国正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出口大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稳步提升。日前,多地召开“新春第一会”,让企业家站“C位”,持续释放优化营商环境、做强实体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劲信号。

新征程上,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各项决策部署,把握大势、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必将推动我国经济在历经考验中不断发展壮大,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作者均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分别系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讲师)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