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律 屈群苹
2025年02月14日08:23 来源:光明日报
【光明论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必然选择。兴业、强县、富民既是城乡融合的三大抓手,也是联动环节,更是谱写城乡融合新篇章的关键路径。
当下,我们应以系统思维统筹产业升级、县域治理、民生改善,通过科技兴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县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立足实体经济筑牢富民根基,形成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发展、民生普惠共享的新格局。这三者相互支撑,共同驱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科技兴业,为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支撑。科技创新正深刻改变城乡产业生态,加速要素流动,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县域正从传统产业承接地向创新驱动型区域转变。浙江德清县建设地理信息小镇,引入200余家企业,带动测绘产业向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升级,形成“城市研发+县域转化”模式。这种“逆向创新”突破传统扩散路径,使县域从技术接受者变为创新参与者。山东寿光着眼从田园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建立了智慧监管、智慧服务体系,开发了农业智慧监管平台,将15.7万个蔬菜大棚、1600多个批发市场、1700多家农资门店全部纳入监管。成都天府现代种业园采用“总部+基地”模式,将种质资源研发设在城区,育种试验布局县域,形成“研发在城、转化在县”的闭环。该模式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使县域成为城市产业链的延伸,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深推县域改革,为城乡融合发展塑造现代化营商环境。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优化治理才能激发县域活力。当前,县域正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载体,行政效能提升、要素流动优化、法治环境完善,正重塑县域经济格局,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放管服”改革正向县域深入推进。山东“县镇同权”改革将县级审批权下放乡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提升行政效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重塑县域经济治理逻辑。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释放县域发展潜能;重庆“地票”制度改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保障城市发展空间,同时反哺乡村,实现土地跨区域流动,推动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浙江实施“县域法治指数”评估,量化法治指标,推动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突破。
城乡融合的关键在产业支撑,核心在富民增收,只有产业扎根、就业稳定、收益共享,城乡发展才能持续向好。近年来,特色产业集群的培育为县域经济升级与社会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县一业”模式实现了产业生根与民生改善的双重目标。贵州正安县吸引人才回乡发展吉他产业,成为“中国吉他制造之乡”,带动1.4万人就业,以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升级。广东实施“县域中小企业倍增计划”,通过技改补贴、订单对接、数字赋能等措施,加强中小企业扶持,释放微观活力。河北丰宁依托新型农村社区集聚人口,在住宅区旁建设温室大棚提供农业岗位,同时通过经济开发区引进企业提供工业岗位,优化就业创业体系促进富民。云南探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模式,使咖啡种植区龙头企业与农户深度绑定,让产业链增值收益真正惠及农民,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共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市是引擎,乡村是底盘,城乡共进,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城乡融合发展不是资源简单平移,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变革,构建功能互补、要素互通、产业互促的新型城乡关系。科技兴业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县域改革消除要素流动壁垒,实体富民确保发展成果普惠共享。三者协同作用,推动城乡共荣共生。未来,仍需深化改革,推动技术、制度、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更强动能,加快迈向共同富裕。
(作者:徐律、屈群苹,分别系青海省海西州委党校援青教师、浙江省委党校副教授,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