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推进高校思政教育

廉文文

2025年02月13日12:4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生态与教育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求知欲强,人工智能已广泛融入大学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交流和生活方式。高校要把握好人工智能为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努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赋能思政课堂,拓展延伸思政教育主渠道

高校思政课要发挥精神激励、行动引领功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课堂的空间限制,丰富思政课教学形式,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思政课。

大数据充分赋能思政课“课前预习”。发挥大数据的有效分析和整合海量数据的功能,将思政课空间广泛拓展,从知识的传递转化为方向的引领、方法的传授。在课前,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让海量相关知识“串联”,引导学生提前交流、碰撞思想火花。根据预习反馈数据,精准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时长分配,推动思政课教学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提升育人实效。

虚拟仿真技术让思政课堂实现“双向奔赴”。相比传统思政课堂“讲义+黑板+PPT”的教学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思政课堂教学形式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利用智能技术创造逼真的虚拟空间,打造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情境,助力思政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充分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改变课堂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互动,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达到启迪心智、润泽心灵。

人工智能助力打造思政课课后“活力磁场”。人工智能推动学习场景深度变革,打破传统思政课授课时间的局限,实现从有限课堂向课后无限延伸的跨越。思政教师可根据课堂反馈,为学生个性化推送,让课堂的互动与探讨在线下延续,进一步深化认知,拓展思政视野。此外,根据课后学习大数据优化课程,促进教学相长良性循环,形成智能化思政教育新样态。

深耕校园文化,创新搭建思政教育大平台

校园文化作为无形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智能技术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可以重新塑造思政教育空间,拓宽高校思政教育场域。

人工智能赋能校园文化景观,是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有效途径。高校的校园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校园雕塑、人文小品、电子大屏、橱窗、文化墙等。积极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仿真智能技术,让校园文化地标生动丰富起来,通过简单的扫码或佩戴智能装备,大学生就可以穿越时空,置身于鲜活的场景中,沉浸式感受先辈们的奋斗历程。同时,通过智能场景的实时更换,将校园景观转变为思政教育连续的空间,打造成大学生“漫步中的思政课”。

人工智能赋能校史文化,是创新高校思政育人模式的重要方法。校史是生动的思政教科书,不仅记录了一所学校的发展轨迹,还蕴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让许多未留下影像的历史时刻生动地展现在眼前。借助科技之力,校史可以不仅是展板上的文字和橱窗里的老物件,还能成为可触可感的精神指引,让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学校的发展变迁,亲眼目睹历史的沧桑巨变,在校史文化浸润滋养中传承先辈精神,树立坚定理想信念。

领航网络思政,开辟发展思政教育新路径

大学生作为人工智能领域中非常活跃的群体,其高度融入互联网的特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促进新媒体传播与网络育人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建强思政宣传主阵地。高校要积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更多高质量、多样化、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作品,增强主流思想舆论的吸引力。形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示范,将正能量内容精准推送给大学生,提高作品的曝光度和传播效果,使主流价值观深入人心。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交互技术,让网络互动成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充分调动大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全媒体传播的创作中,广泛凝聚青春力量,为思政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促进形成网络思政平台,让思政教育消除“时差”、突出“时效”。借助智能技术搭建网络时政平台,实时选取时事热点、政策动态等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推出思政教育网络作品,融入到课堂教学,让学生紧跟时代主流,深化理解信息背后的思政内涵。积极整合高校多部门的信息资源,促使线上线下资源深度智能联动,形成一体化智能思政教育。积极探索“智能助教”开展答疑解惑,精准调整思政课程,提升思政教育管理效率,形成育人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党委宣传部)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