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庄忠正 何子末

2025年02月12日14:29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且是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课程。“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而且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是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战略安排。

坚持系统思维,构建一体化建设的科学理念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特征,既要注重整体设计,统筹推进,又要强调层次性,彰显学段特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这个根本任务贯穿于大中小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即是在“立德树人”这个“体”的基础上实现“一”的建设,解决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贯通和衔接问题,要求整体规划和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把它统一贯彻到大中小各学段,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整体性。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中小各学段的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心理情感状况、意志承载水平、理想信念追求等都有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尊重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既把握各学段的差异性,又实现各学段的有机衔接。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学段封闭割裂、简单重复、与学生认知阶段脱节等问题,实现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衔接和螺旋上升,是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所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统一体不是同一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包含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体,不仅要求在部分中把握整体,而且要求在整体中把握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既要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明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保持必要的张力;又要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统筹推进,形成层次贯通学段目标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段目标与教育工作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衔接性与贯通性,增强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和实效。此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也要找准各学段教育着力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教学情境,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运用具有递进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使之与教育内容相适配。

善用“大思政课”,形成一体化建设的合力

“大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依托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一方面要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使它们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毋庸置疑,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必须加强这个主渠道,守好这个主阵地,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但是,大中小学开设的其他课程和思政课具有共同的目标、一致的方向、同向的功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所以,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示范作用,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要打破过度依赖思政课的思维模式,正确把握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的辩证关系,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

另一方面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资源、实践活动等良性互动。“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它们的共同目标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是指导者、组织者,家庭是配合者、参与者,社会是支持者、服务者。家庭和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们对学校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所以,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既要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的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的优势,又要重视社会大课堂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价值判断能力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生活性、生动性,而且使之直抵人心,培根铸魂。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形成育人合力,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承担者,而且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影响着一体化建设的成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建设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完善编制保障,严格按照要求配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健全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联动机制,既要根据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治理结构,构建统筹协调思政课建设主体、课程思政建设主体与日常思政教育建设主体的学校内部联动机制以及大中小学育人主体间的校际联动机制,又要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培训机制、备课机制、交流机制,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突破各学段思政课各自为战的壁垒,守好“责任田”,积极开垦“抛荒地”,实现大中小学育人主体力量同向同行、通力合作,确保育人效果最大化;完善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激励制度,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生动力,既要注重设计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统一育人评价标准机制,又要全面合理地评价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把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另一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搭建大资源平台。首先,必须打破学段、学科壁垒,建立纵向跨学段、横向跨学科的交流研修机制,提升教师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对它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教师参与其中的自觉性。其次,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大手拉小手”,既要发挥思政课建设强校和高水平思政课专家示范带动作用,又要实现大中小思政课程资源交融互汇、合作共享。最后,深入推动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加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思政教育资源建设,努力孵化一批品牌活动、打造一批示范“金课”、产出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一批高水平教学研究成果。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止于至善”。我们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出发,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作者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万鹏、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