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勿将“留痕迹”作政绩

洪向华

2025年02月12日08:57    来源:学习时报

2023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班子要牢记党和人民嘱托,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现象”。

“留痕迹”原指物体受外力作用后表面留下的印记,习近平总书记用这一词语生动比喻了实践中少数换届后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履行职责,工作一味追求留下记录,为了留痕而留痕,简单将痕迹当政绩,导致工作重心偏离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形式主义现象,表明了我们党推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态度。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深处弄清楚“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这一重大问题,立足现实、科学决策,着眼长远、注重实效,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惠及一方民众。

“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评判一个干部的政绩,不仅要看其在任时“留痕”的业绩,更要看其离任后群众的口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写道,“‘潜’是‘显’的基础,‘显’是‘潜’的结果,后人的工作总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有痕迹的显功,也要做无痕迹的潜功。党员干部既要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迅速响应群众急难愁盼,将显绩做到群众心坎上,不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杜绝浮夸虚报的“数字政绩”,也要对长远规划、基础建设等“慢工细活”保持耐心,稳扎稳打,为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无论是显绩还是潜绩,都需是真金白银的实绩。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关键在于“干在实处、务求实效”,只求“留痕迹”决不可取。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摒弃个人得失和短期政绩的考量,将个人价值融入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畏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深入基层一线,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实干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形成工作合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政绩不靠“痕迹”,不靠自我标榜,而是由人民评判,领导干部必须时刻铭记为民造福需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决策与执行中,不图一时之功、不慕一己之私,应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将群众的所需所盼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实实在在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对共产党人而言,人民始终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是干事创业的价值源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并充分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将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不为个人名利所累,不为眼前得失所惑。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把老百姓关心的事办好,在“有我”中建功,在“无我”中奉献,在舍弃“小我”中成就“大我”,拒绝“留痕迹”的错误行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