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刘长全

2025年02月10日08:37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构建长效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湖南、浙江、河南等地的实践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守住底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要加强长效机制建设。

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必须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创历史新高,为稳定大局打下坚实基础。在历史性突破的基础上稳产增产,既要坚定地稳住农地面积,更要大力推进大面积提高单产这一重心,重点抓耕地与种子这两个要害,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全面提升粮油作物单产。在耕地方面,要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种子方面,要推动种业创新模式升级,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另外,要根据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重点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要求,加快粮饲结构调整,通过提升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

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首先要提升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效能,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包括合理确定低收入人口范围、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完善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政策体系等区域性支持政策。其次要进一步统筹乡村产业振兴与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建设,一方面要继续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另一方面要强化乡村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发展入股、合作、订单生产与生产服务等多元化联结带动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有利于低收入人口以农地、农房等要素为纽带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将农民增收、乡村发展作为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发展的基本导向,让乡村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就是要加强目标、任务、机制与手段等的统筹协调。一是统筹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实现各方面振兴的协同发展与相互促进;二是统筹总体目标与阶段任务、全局目标与区域化发展需求,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序推进和因地制宜落实;三是统筹资金投入、改革赋能与其他投入共同发挥作用,实现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格局;四是统筹项目建设与运行管护,实现短期成效与长期可持续并重;五是统筹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方面作用,实现政府、农民、农村社区与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参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在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改革赋权与服务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也需要通过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更好发挥市场激励功能,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其中,这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和内在动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室主任)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