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童
2025年02月07日08:44 来源:中国军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习主席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奋斗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补充实践智慧、凝聚奋进力量。
在明知行之境中求真。“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与之相契合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正确处理了中国革命理论与革命实践的关系。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多次谈到知行合一,对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作出新的阐释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用创造性的实践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绽放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晓义利之界中立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义利思想,儒家提倡“义以为上、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墨家强调“义利统一”,法家主张“重利轻义”,等等。一定意义上说,利,侧重人的物质属性,强调个体,关注局部与眼前;义,侧重人的精神属性,强调群体,关注全局与长远。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习主席强调,“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利”,是人民之利、民族之利,是大公、大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用党的奋斗目标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追求,在明辨是与非、得与失、义与利、公与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个人精神境界向大我、忘我和无我的跃升。
在重和合之美中聚力。“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国语》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这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提出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相契合。萃众音而奏乐,汇众色而赋彩。世界的精彩,正是源于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一路走来,我们党在实践中创造性总结形成的统一战线、和谐社会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也都蕴含着深刻的“和合”思想。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正确把握同一性与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充分调动各层级、各方面、各类别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党的旗帜下汇聚强国建设的磅礴之力、绘就民族复兴的和合之美。
在统内外之道中正身。“仁”与“礼”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对重要概念,既强调“仁”的重要性,如“人而不仁,如礼何”“仁者无敌”,也强调“礼”的重要性,如“不学礼,无以立”“礼者,所以正身也”;又强调二者关联并重,如“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自律;“礼”是外在的行为准则,强调他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律与他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党的纪律是带着强制性的;但同时,它又必须是建立在党员与干部的自觉性上面”。加强纪律建设,一方面要重内因,强调“为仁由己”,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自觉涵养政治大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另一方面要重外因,强调“以礼成仁”,以严明的纪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确保步调一致向前进。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做到学纪、知纪、明纪、守纪,始终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为奋斗建军百年、奋进强军一流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