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刚
2025年02月07日08:36 来源:光明日报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要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要素的高效流动、精准适配与优化组合,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先进生产要素为支撑,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先进生产要素的内涵特征与重要作用
生产要素,作为物质生产不可或缺的条件,涵盖劳动者、生产资料以及劳动对象等相关要素。生产要素的内涵范畴随着社会进步不断演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掘了煤炭、蒸汽、钢铁等要素潜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丰富了内燃机、化工、石油、电力等技术和资源的使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推动生产活动向宇宙探索,发展了生物技术、原子能技术以及信息产业;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到来,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科技释放出更为先进的生产要素。纵观不同的历史阶段,尽管生产要素的内涵范畴有所变化,但并没有动摇“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判断,只是体现了不同生产要素在使用价值生产过程中所发挥作用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指出,“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发展形式所共有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知识、数据、信息等新型要素不断出现并在各领域发挥关键作用,同时资本、管理等传统要素迭代升级,由此产生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生产要素。从新型信息技术到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先进生产要素高技术含量的特征愈加突出,这些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驱动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企业形态发生根本性变革,极大地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高活力是先进生产要素的另一核心特征,柔性生产、敏捷制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和布局结构,以满足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智能化是先进生产要素的又一重要特征,智能工具、新型算力等设施的使用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新的时代条件下,不仅需要劳动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要求更高的生产资料现代化水平和更多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具。这些新型生产工具不仅解放了劳动者,削弱了自然条件对生产活动的限制,而且极大地拓展了生产空间,帮助劳动对象突破传统的物质空间,延伸到深空、深海、虚拟网络等空间,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物质条件。此外,生产要素构成及特征的变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延伸拓展,现实生产力在生产要素流通配置中实现质变和跃升。
先进生产要素能够全面赋能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实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生产要素支撑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数据、信息、技术等先进生产要素流动聚合,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场景,驱动科技创新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先进生产要素支撑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现代化产业作为载体。先进生产要素向产业链关键环节流动,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价值链攀升,同时,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升产业系统整体效能。先进生产要素支撑绿色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颠覆性、突破性、引领性科学技术的发明、扩散和使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先进生产要素引领组织变革。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数据赋能作用明显,产业跨界融合普遍。先进生产要素打破了传统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形态上的限制,重塑生产组织全过程各环节,生产方式向高效、精准、智能、柔性、协同转变;产业组织方式向网络化、平台化转变,催生出主体间全新的交互能力,构建起大规模社会化协作的生产服务模式。这种组织模式能够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适应和动态互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2.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要素市场化改革工作,对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作出总体部署,不断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同时要看到,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各类要素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配和流动障碍,数据、技术等要素市场整体发育滞后、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力发展尚未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最前沿。应持续健全要素市场体系,让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深度融合,就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应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聚力推进核心技术、关键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攻关,打通关键领域的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各类创新主体集聚,培优壮大更多的科创领军、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生态,更好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掌握发展主动权。
畅通人才要素流动。人才是第一资源,劳动者尤其高素质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激发劳动者创新潜能、提升技术技能,从而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前我国大部分科研人才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院大所的科研人才在与企业合作创新中仍然存在一些瓶颈和卡点,企业难以有效利用和整合高水平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应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广泛引育战略人才、产业人才、青年人才;探索产业和学术贡献互认机制,推进“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育才模式,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与共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推进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当前,数据流动、交易、配置机制不够健全,制约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有效发挥,难以形成以数据要素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应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归属认定、市场交易、权益分配、利益保护制度,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强化高质量数据要素供给。优化算力资源空间布局,提高算力使用效率,推动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等功能有序高效运转,促进数据共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持续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健全数据出境安全管理制度,促进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先进生产要素具有高技术、高活力、智能化等特征,其配置组合形式、价值生成方式对传统的规则、秩序提出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我们应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公平竞争的各类壁垒,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丰富要素供应方式,充分释放要素潜能;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导向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使得资本、劳动和数据等要素不断向创新领域汇集;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在高水平开放中锻造高质量经营主体。
壮大新型消费。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我国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引领的新型消费快速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壮大新型消费相互促进、相互协同。一方面,资源要素的流动共享、高效配置,带动消费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消费作为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通过场景创新牵引高质量供给,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催化加速作用。着眼更好地促进供需匹配,应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壮大新型消费紧密结合,坚持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持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更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培育壮大数字、绿色、健康等新型消费,加快形成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大养老、婴幼儿照护等投入,激发消费潜力。同时,持续优化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全链条良性循环促进机制,加快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和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吴 刚,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