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解决“卡脖子”问题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黄庆桥

2025年02月06日08:34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解决“卡脖子”问题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科学随笔】

2024年制造业成绩亮眼——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我国工业基础稳、产业韧性强、发展潜力大,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不断加快。但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关系一:引进吸收与自立自强。

学习、借鉴、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现阶段,更不能因为外部打压而保守、封闭起来,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国际经验表明,开放合作可以汇聚全球智慧,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加速科研成果的产出,促进全球共享知识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红利。与此同时,全社会都要深刻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极端重要性。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洋拐棍”是靠不住的,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也是现实的残酷冷峻。须知我们买来的是设备和产品,不是技术能力本身,要掌握技术,就必须自己干,正所谓“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从这个意义上讲,吸收引进和自立自强绝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正如一个人吸收外部知识的能力取决于他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而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通过自立自强、自主研发而达到的相关知识水平,决定了它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关系二: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

从道理上讲,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应该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但是,现实情况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中国基于自身国情和制度优势并充分吸收世界先进经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突破“卡脖子”问题的有效途径,无疑是理性的抉择。实践证明,“新型举国体制”是成功有效的。首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对拟突破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可行性进行多重论证;其次,建立跨部门协调和行业联盟的组织模式,将科研院所的技术储备与企业的产业化能力相结合;最后,通过技术试验与评价平台实行持续的风险管控,根据成果反馈与技术趋势进行分阶段调整。如此循环迭代升级,不仅获得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后续的技术升级与产业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新型举国体制”的要义在“新型”二字,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么样提高“举国体制”的效率和性价比,唯如此,才能有竞争力,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关系三:单一技术与技术系统。

根据朴素的生活经验,技术一般是单一的,掌握某项技术、获得某项技能、生产某种产品。但是,如果以此谋划“卡脖子”问题的破解之道,则存在严重问题。现代科学技术日趋复杂,关键核心技术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群、技术体系,我们必须要有“技术链”的概念。作为技术系统,关键核心技术的链条和环节很多很长,是成千上万单个技术的高度集成。因此,必须认识到,人们常说的某项“卡脖子”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一个问题”。关键核心技术的这一特质,导致其科研攻关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等,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不仅是动态的,而且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因此,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多头并进,重点突破,解决好配套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实时风险评估,作出动态调整。“揭榜挂帅”也好,“有组织科研”也好,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关系四:长期积累与快速迭代。

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难度系数高、涉及面广,需要协同攻关重要设备、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部件、关键工艺等等,可以说是一个集科学层面的理论问题、技术层面的开发问题、工程层面的产品问题于一体的系统链条。这一特质,决定了技术攻关必须要有战略耐心,坚持长期主义。但是,在技术迭代越来越快、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同样必须高度关注技术迭代特别是颠覆性技术。简单来讲,颠覆性技术有两类,一类是系统外的,例如智能手机照相技术对传统照相机的冲击;另一类是技术系统内的,例如智能触屏手机革命。人类技术创新的历史,其实也就是技术不断迭代的历史,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的历史。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各个技术领域,技术迭代速度不断加快,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这启发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必须给予技术迭代和颠覆性技术足够重视和高强度投入。

上述几个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我国是一个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总体上处于追赶阶段的后发国家,平衡好、处理好这些对立统一面,对于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科技发展史表明,科学和技术的进步革新是有规律的,世界科学和技术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是有逻辑的,关键核心技术的形成、积累和突破也是有章可循的。这既给了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底气和勇气,也要求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不能蛮干,不能想当然,要沉得住气,尊重科学发展规律,尊重技术攻关规律,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产品开发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等等。尊重规律,我们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就会更加理性、务实、周全,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步子就会蹄疾而步稳。尊重规律,就是保持战略耐心,就是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捷径。

其次,要形成正向激励的制度安排。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政策和制度安排问题。当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各部门协同发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合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氛围和共识已经形成。同时也要认识到,政策措施并非越多越好,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解决根本问题才是关键和要害。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政府、科研院所、各类型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能够聚合起这些多元主体长期合作、长期坚持、长期投入下去的,必然是具有正向激励功能的制度安排。政策往往是阶段性的,而制度则带有长期性、稳定性。激励性的制度安排是法治的,是管长远的,是凝聚人心、稳定人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法治思维,法治框架下的合力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将更加有力、更加高效。

(作者:黄庆桥,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