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中国探索全球发展新模式

李小云 徐秀丽

2025年02月05日08: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各国都在探寻契合自身的前行道路。西方发展模式曾一度引领潮流,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其以资本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已难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指引。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立足自身国情,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为各国破解发展难题带来曙光。

三大全球倡议与共建“一带一路”实践启发全球多元发展新模式

在当今世界深陷多重“赤字”困境之时,中国毅然扛起大国责任,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三大全球倡议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结晶,为化解全球性难题提供了一份务实且充满前瞻性的中国方案。

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发展核心诉求,引领全球迈向发展新航道。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筑起巍峨丰碑。秉持“普惠包容”原则,中非农业合作让非洲大地焕发新生机。“创新驱动”助力中国5G、高铁等前沿技术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赋能各国产业迭代升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引领下,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生态保护工程扎实落地,为地球家园的绿水青山筑牢屏障。

全球安全倡议直击全球动荡现实,恰似坚固桥梁,推动各国携手抵御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保障发展的行动,维护发展的成果。无论是反恐前沿的紧密协作,还是网络空间的安全守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灾害的联防联控,还是粮食安全保障的通力合作,中国始终倡导国际社会凝聚合力,共筑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全球文明倡议如春风化雨,坚持文明平等交流互鉴,以尊重为基石,消弭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隔阂与偏见,让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碰撞出绚烂火花,为人类文明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清泉,为消融一元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冲突、坚持多元的发展路径保驾护航。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将中国与包括“全球南方”国家在内的众多国家紧密相连,编织出共同发展的锦绣画卷。中老铁路通车后,老挝的货物运输效率实现质的飞跃,沿线产业园区蓬勃兴起,成为“一带一路”赋能共建国家发展的生动范例。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助力东南亚国家搭建现代化交通网络,港口装卸能力与日俱增,公路纵横交错,吸引外资纷至沓来;在能源合作层面,与中亚国家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油气资源,跨国能源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带动当地经济腾飞;等等。

西方发展模式的一元现代性理念亟待突破

西方发展模式发轫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这一模式推行单一的现代化路径,忽视不同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差异,导致南北不平等、经济依赖和文化冲突,南北之间呈现出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全球南方”国家被迫充当廉价原料供应地和高价商品市场,主权和文化多样性遭到严重侵蚀。南南之间平等交流合作通道被严重阻塞,全球发展天平失衡,矛盾与困境丛生。

西方将自身发展模式奉为圭臬,认为世界只有一种现代化路径,在国际事务中对其他国家强行干涉和控制,试图将所有国家都纳入西方的发展轨道。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西方发达国家常常利用规则制定权,推行有利于自身的贸易政策,使“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

西方现代化模式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底层民众面临就业困难、住房短缺、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长期秉持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引发一系列生态灾难。西方发展模式在理念、成果分配、生态等维度的弊端,揭示了其一元现代性理念的不可持续性与局限性,也凸显了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中国式现代化在多层次实践中实现对西方旧模式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这一超越性不仅体现在国内发展进程中的系统性规划与精准执行,也彰显于国际合作的丰富实践中,为全球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的是超大规模人口整体迈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国家治理提出了极高要求。在此情境下,强大的领导力和高效的统筹力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引擎。中国以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引,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了全国范围的协调发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还是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在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持续加大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地区倾斜,确保全体人民公平享有现代化发展成果,有效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常见的区域发展失衡、资源错配等问题,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顶层设计与执行层面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在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上,中国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传承创新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实现了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同共进,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物质与精神发展失衡的局限。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中国引领现代化的明确主张,注重激发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推行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积极引领绿色新兴产业发展,为全球供应了高质量的风电装备和光伏组件,为全球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担当与全球视野。以中非合作为例,中非在国际事务与经济合作中相互支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全球南方”国家争取权益与良好环境。开放共赢的经济合作模式是中非现代化实践的亮点,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合作提供范例。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贯穿中非合作的各个领域,中国医疗队、援建学校等行动提升非洲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权益;多元包容的文化交流促进双方文化繁荣,打破西方文化霸权。中非合作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价值与示范意义。

战略定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的坚实保障。中国坚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则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以其独特的理念、实践和巨大成就,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在全球发展的浪潮中,中国式现代化正引领“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探索更加公平、可持续、包容的发展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伟大实践和深远影响必将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作者分别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09 版)

(责编:代晓灵、万鹏)
相关专题
· 人民日报理论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