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邹广文

2025年02月05日08:39    来源:学习时报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这一重大时代性论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展开,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由之路。

为何激活: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赋能。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发展前进的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使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方能激发出潜藏于文明深处的向上力量,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于人类现代化大潮中彰显独特的价值追求与文化魅力。正是在彼此涵摄、双向赋能的互动演进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焕发蓬勃的时代生机与活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气质、更显中国风范。

19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国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走向现代世界。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呈现出“古今、中西、新旧”交织混杂的色调。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中华民族只有拥抱现代性价值、变革古老文明中与时代不相适应的部分,才能找到救亡图存、自立自强的正确出路。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旧世界的反思批判中提出超越资本逻辑的替代性方案,指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这一先进的文化形态带入现代化实践,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盈到民族自身的文化血脉中,涵养现代文明。我们的现代化由此具有了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双重底色,逐渐从被动依附走向独立自主,开启“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探索进程。

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厚植文明底蕴、顺应时代大势的发展道路,既充分尊重现代化演进的一般性规律,也彰显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探索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既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照搬照抄,更非对落后文化的敝帚自珍。我们从守先待后、继往开来的贯通性视域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二者的相互资鉴与促动中去伪存真、取精用宏,充分挖掘中华文明的现代性价值,建构起适应现代化实践的文化心理结构。以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两翼”,促使不同时空的思想精华相互赋能,破除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的教条主义思维,缓解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张关系,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激活了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动能。

何以激活:由“彼此契合”到“相互成就”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维范式、精神追求、治理理念、理想境界等方面存在诸多契洽之处,现代化实践愈是深入推进和展开,二者就愈加水乳交融、交相辉映。让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引领中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转型,需要秉承“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理念,着眼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诉求,以发展的眼光寻找结合的契机和桥梁,坚守马克思主义之魂,赋能传统文化“双创”,使二者始于“相互契合”达至“相互成就”,在守望与汇通的跨时空对话中汲取民族智慧、推动薪火相传。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整体性辩证性思维,蕴含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人的相互交感、人与物的均调平衡。马克思主义以具体的、历史的观点把握人的社会性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强调天地人“三才”并立,主张在“家国天下”之中构建文明秩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仁爱”准则、“中和”境界等精神追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核心诉求有着交汇贯通、深度融合的广阔空间。经由现代精神洗礼的人文理念,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进而熔铸于现代人的文化生命,内化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不断夯实现代化实践的人文底蕴。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遇与化合,必将催生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一生生不息的有机体内蕴民族性与时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多重张力,通过不断地扬弃整合、更新演替,促使历史资源与现代要素相互支撑、互以为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内在融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气象和文明气度。一方面,新生命体的诞生并不意味着古老文明的颠覆与衰落,而是文化传统在时代大潮中主动调适与自我修复,获得新质规定性和深层次价值认同的过程。另一方面,经由马克思主义激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形态,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为超越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提供了“新现代性”选择,在应对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等“现代性症候”时体现出独特的文化优势。

激活何为:基于“古今中西”之综合性视域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倚重,关乎国本、国运,作为文明深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昭示着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未来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文化主体性”的丰富内涵的重要价值,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主体意识既是民族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也是国家文明品格的鲜明标识。在全球化的思想交锋中,如何熔铸古今、贯通中西,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思想自我,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底蕴深厚、具有亲和力的文明大国形象,答案就蕴含在“第二个结合”对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培育与形塑中。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度结合破解了“中西文明”的二元对立困境,其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化学反应则化解了“古今文明”的融合难题。中华文化主体性植根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以及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在认同,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根底与思想主干,推动古老的中华文明自我超越、涅槃新生,实现从历史自觉到文化自信、由道路自主到文化自强的关键性一跃,真正促成现代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统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实现更为彻底的思想解放,就要在各种思潮的交锋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沿着守正创新的正确道路培根铸魂,将民族记忆和文明基因熔铸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创造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努力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明家园。

“第二个结合”不仅擘画了中华文明的当代形态,也将开拓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空间。全球化时代呼唤文明交流与跨文化理解,讲求互商共赢的对话智慧。立足于马克思的社会共同体理论以及中华民族的尚和精神,将“主体间性”融贯中华文化主体性之中,超越人己分立的形而上学窠臼,着眼人类共同利益和文明发展大势,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建构。通过文明间的“视界交融”,倾听“他者”的内在诉求,体认“他者”的文化价值,不断拓宽思想的地平线,绘就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新图景,化解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深层困境。基于平等的主体际视域,以“第二个结合”创造性回答“世界之问”,就要超越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叙事,注重人类公共理性的培育,积极寻求各国价值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共同的文化实践汇聚起健康自觉的人文关怀,推动不同主体在“互嵌式”的世界格局中共担责任、融合发展,携手擘画人类文明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代晓灵、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