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2025年02月05日08:30 来源:中国军网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将其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举措任务,为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深刻认识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结晶,是一种独特的道德体系,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涵养社会文明风尚的有益资源。崇德向善,明德惟馨。道德之于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塑造了我们的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着社会的风俗习惯、文明风尚。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浸润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只有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才能不断夯实道德之基,推动并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正气充盈的社会风气,为社会文明风尚的培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底蕴。
促进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支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文化的繁荣兴盛起到积极作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深厚肥沃的土壤。历史告诉我们,没有道德的文化是无根的,无法形成先进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不能忽视社会效益。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所蕴含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人文理念,滋养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为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凝聚了共识、汇集了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根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中华文明蕴含的丰富、独特的美德因素,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的特质,而且通过深刻影响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人的道德世界而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既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改善,也离不开精神生活的丰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更好构筑起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准确把握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时代要求
美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它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把握它,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去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持续不断地用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滋养人们的心灵。
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美德。“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礼敬自豪的态度,是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从情感深处真正接受,从行动上真正践行。习主席强调:“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我们要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世界,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深入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传统美德。“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坚守道德底线方面,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以己度人”“推己及人”,推崇“君子忧道不忧贫”,要恪守“良知”,做到“俯仰无愧”;在树立道德理想方面,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要“止于至善”,倡导“兼善天下”“利济苍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在学理上、逻辑上、实践上不断创新、丰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深入阐发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价值理念,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宝贵资源,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
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传承创新。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中华传统美德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必须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传统美德的生命力,对先人传承下来的文化和道德规范,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形成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在新征程上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赋予文化领域的重要使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中华传统美德在新征程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系统抓建,让美德传承更加深入。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涵盖了个人品德、家庭伦理、社会行为等多个层面,内容博大精深,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系统抓建,既要注重布局的协同性,统筹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理论与舆论、事业与产业等要素,加强对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的整体谋划、全面布局、协同配合、高效推进;又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克服对中华传统美德某一片段、某一领域、某一观点的碎片化诠释,全面完整呈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历史根基、精华内容、载体形式、逻辑体系,推动美德传承更加深入人心。
率先垂范,让美德传承更加主动。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政德滋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在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引领社会充盈清风正气、蓬勃朝气。要倡导为政以德、慎独慎微、廉洁齐家等传统美德,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
融入实践,让美德传承更加生动。构建立体化传播,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平台,推动内宣与外宣相得益彰,既让中华传统美德走进千家万户,又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共建立体化育人格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挖掘传统节日道德资源,让传统美德走进大众生活,弘扬蕴含其中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使之更好融入日常、贴近生活,达到“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