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

张宏树

2025年02月03日08:44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板块,地方高校需要思考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责任与担当,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破解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发展焦虑,努力成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地性历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

在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从“建设教育强国”到“建成教育强国”,这不仅是一次理念全新表达与升华,更是从理念到行动的全面实践,突出了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基础与支撑作用。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对所在地的支撑作用乃至引领作用将愈发突出。属地性历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在高等教育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五大任务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地方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应当准确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仔细谋划自身定位,围绕地方需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配度,更好地承担责任、践行使命。

完善适配区域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针对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精准施策,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现实性和服务发展的匹配性。

“以用定需”重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分类趋同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评价体系重在分层而不是分类,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投入,导致中国高校,包括地方高校重提升层次而不是凝练特色。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构分类体系。评价体系应该依据人才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的实际贡献程度来确定,重点考察“以用定需”办学定位特色,以此来完善适配区域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

“以用定需”指引办学定位。这个“用”就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用的、能用的、用得上的人才。这一定位可以破解当下地方高校教学内涵不够、学术同质化倾向的难题,从“用”的角度挖掘地方特色、立足需求来发展办学特色,落地“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以用定需”建立联动机制。为了达成“以用定需”,高校需主动与地方政府建立联动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搭建合作平台,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从而使地方高校深度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地方实践。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需积极主动作为,探索建立区域、行业产教联合体,厘清人才需求清单台账,指导地方高校精准培养人才。

“以用定需”优化专业设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因时代演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与调整应走向常态化,紧贴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主动对接地方资源开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地方文化传承所需,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在实践中检验“以用定需”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持续推动实习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这是对当下高校长期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明确回应。尤其以应用型为主的地方高校,更应该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为抓手,持续检验人才培养“以用定需”的适配度。

按照人才能力需求反向整体设计实习实践制度。积极对接地方人才期盼,产学用参与程度,对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研判人才能力构成需要的实习实践制度,探讨具体路径、机制、时长与实习实践内容,做到反向设计、正向施工,促进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提升。

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实际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让师生接触到真实的问题与场景,强化知识的现实运用、创新的切身感知,以“实践+”谋划地方高校的科学研究、教研教改、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科学设置实习实践效果评价机制。实习实践是对理论学习的直接检验,其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建构与培养。为此,要强化实习实践的过程监控,完善阶段性评价与总体性评价,以实习实践的实际效果检验人才培养过程落地和区域需求适配度落实。

(作者系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湖北日报

(责编:王潇潇、薄晨棣)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