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

燕连福 李雨轩

2025年01月06日08:30    来源:中国军网

前不久,习主席在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见出席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代表时强调:“中意作为两大文明古国,应该起而行之,共同倡导以文化人、以德润身,以博大的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兼容并蓄的胸襟超越隔阂冲突,以和合共生的愿景凝聚发展合力,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流派在历史长河中交汇激荡、融通荟萃后孕育出的独特智慧,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也是东方哲学的璀璨瑰宝,其蕴含的丰富内涵能够为强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习主席曾深刻指出:“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合”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崇尚与对发展的追求。和合共生作为“和合”文化的重要内容,内蕴着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和衷共济的发展方式、和而不同的发展旨归,不仅能为和平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也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与丰盈的价值支撑。

和合共生愿景中所蕴含的和平共处理念能够凝聚和平发展之力。和合共生所蕴含的和平共处发展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调和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主张。《尚书》有云,“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昭示了各国和睦共处、共生共荣的理想;《周易》亦言,“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描绘出天下安宁、四海升平的美好图景。这些理念不仅构筑了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基石,也为现代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奉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石。70余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一项外交政策,更是一种远见卓识的发展理念。和平与发展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驱动着人类文明的长远进步与繁荣发展。然而,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各类挑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国际社会亟需倡导和平共处的发展理念,告别以邻为壑,怀抱共襄盛举,秉承真正的多边主义精神,深化对话与合作,化解矛盾、消弭分歧,凝聚和平发展之力。

和合共生愿景中所蕴蓄的和衷共济方式能够凝聚合作发展之力。和合共生所蕴蓄的和衷共济发展方式,强调各方要心意合一、共同发展,这一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尚书》有云,“同寅协恭和衷哉”,提倡共同发展;《国语》亦言,“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强调合作的力量,彰显了协同的价值。马克思同样高度重视社会合作的重要性,他曾生动地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这一论述形象地展示了社会合作的无可替代性与巨大力量。当今世界,和衷共济已成为各国携手共进、合作发展的有效路径。正如习主席所强调的那样,“冲出迷雾走向光明,最强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衷共济”。展望未来,各国更需要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全球互联互通的“大动脉”,让经济流通更加顺畅;深化贸易合作,打破贸易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加强文化交流,搭建各国人民的“连心桥”,增进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推动绿色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成果,携手保护共同的家园,在和衷共济中凝聚合作发展之力,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和合共生愿景中所蕴积的和而不同旨归能够凝聚共赢发展之力。和合共生所蕴积的和而不同的发展旨归,深刻揭示了多样性与包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礼记》有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基因,提供了处理人际与国际关系的独特方法论,蕴藏着化解冲突、推动合作共赢的深邃哲理,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共处提供了独到的智慧与价值。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当今世界,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阴霾依旧笼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不断,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与难以预料的变数。如何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世界之问,是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推崇的理念,也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世界各国要坚持和而不同的旨归以避免零和博弈,促进互利共赢,推动形成世界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由各国共同分享的和谐局面,携手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