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蒋菲

2024年12月31日08:2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律和创新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推动实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必须立足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着力构建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更加重视发挥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战略实施中,要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和高等院校的平台载体功能。

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创新发展,促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聚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和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核心骨干作用,推动高校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依托优势学科建设大科学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重大科技任务促进科教融汇,以优势创新平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持续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支持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和高科技企业共建联合科技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打造科学前沿发现、技术创新高效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无缝衔接的科技产业一体发展格局。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延长教育链、服务产业链、畅通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强科教协同育人能力提升。要以科教融汇带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出发,聚力服务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构建产业出题、校企答题、市场阅卷的新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要聚焦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质量提升,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急需紧缺人才,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优势。要加强优秀青年人才团队建设,着力造就青年拔尖创新人才,同时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培养造就国家急需的战略科学家和尖端科技人才队伍。

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独特作用

统筹谋划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体发展,积极探索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和职普融通,需要更加重视发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推动落实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要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和企业,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布局,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和平台载体建设,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实施构建“一体两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设以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主体,市域和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支撑,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以职普融通拓宽职业教育成才通道,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

加强继续教育能力提升。要树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理念,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继续教育整体能力,推动建设学习型大国。

为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提供有力支撑。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加强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国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为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提供持续支撑。

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机制

教育孕育未来,科技彰显实力,人才引领发展。要通过治理体系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发展机制,推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建立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要通过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重视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强制定一体发展行动计划,构建多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合力,为一体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发挥教育体制改革的基础性作用。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各自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追求卓越、办出特色;优化区域和行业教育资源配置,建设梯队衔接、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教育机构及协作平台;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高效聚合。

优化区域及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要立足优势产业,通过培育产业链链长企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原创技术策源地等载体,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教育模式和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要立足区域联动,加强跨区域协同合作,鼓励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同时鼓励高端人才到高科技领域就业创业,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打造技术驱动的良性创新生态体系。

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打破人才流动壁垒,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产业等领域人才互动和资源共享。要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同时实施人才激励驱动策略,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保障人才待遇,激发人才创新潜能。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分配制度改革,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台吸引人才国际流动的支持政策,营造尊重个性、尊重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作者:蒋菲,系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责编:黄瑾、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