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希春
2024年12月16日09: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概括出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的根本原因。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
理论意蕴:正确处理“本”与“源”、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统一性。从文化发展的理论逻辑来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离不开守正创新。
坚持守正创新,首先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马克思主义是“本”,是“魂脉”,是旗帜,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性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居于指导地位,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创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方针。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引领、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造就出彩、出新的新时代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源”,是“根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具有资源性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要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守正的目的和路径。守正与创新体现了继承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重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是守正之基。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创新,重在创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新、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新,创人类文明形态之新。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以中华文明为源头活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融会贯通。这契合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文化条件。
历史赓续:造就了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根本在于我们党能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赓续传承中华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
我们党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农业文明所造就的辉煌成果。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农业文明无法抵挡,导致中国社会经历了近代屈辱的百年历史,以至于当时中国的文人志士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有了抵抗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用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两个结合”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化实现了时代更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化实现了转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正是因为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坚持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才得以拓展,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才得以打开,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才得以造就,文化主体性才得以巩固。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吸收各种优秀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新的文化形态。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化创新创造发展的必然呈现。
实践指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即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是对文化传承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的重大原则,“坚持守正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重要原则。
坚持守正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时代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根本原则和科学方法。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在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指针,是创造我们这个时代新文化的根本遵循。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要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持守正创新这一根本方法。
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坚持守正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坚持守正创新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时代的“切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才能成为我们时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马克思主义,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将二者熔铸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范希春,天津师范大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讲座教授,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来源:前线杂志)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