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汲取中华传统廉洁思想营养 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

吴长庚

2024年11月20日08:23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汲取中华传统廉洁思想营养 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

【学思践悟】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是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建设新时代廉洁文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思想营养,这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环。

汲取修身律己、崇德尚廉思想营养,加强人格修养,提升党员干部精神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修身,儒家认为修身正己、崇德尚廉是为人、为官的前提和基础。几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衡量人生价值最重要的内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说明个人道德修养和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一致性。传统文化认为修身要做到知廉耻。孔子主张“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廉洁”被视为“仕者之德”“为官之宝”,“尚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

传统文化认为修身还要做到“自省”“慎独”“慎初”“慎微”。孔子提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尚书》强调“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大学》强调“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传统文化强调为人要做“君子”和“大丈夫”,判断君子、大丈夫的重要标准是公正清廉,这是“士君子之大节”,认为“君子坦荡荡”“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传统廉洁思想得到社会各阶层、各民族的认同与推崇,对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廉洁思想等纳入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中华传统廉洁思想和廉洁人物事迹,将廉洁的种子和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诚实守信的价值理念从小植入公民心田。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应从中华传统廉洁思想中汲取有益营养,使清正廉洁成为每个人的自觉习惯。要在全社会各行各业持之以恒开展新时代廉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崇尚廉洁的全民意识和社会文化氛围。

汲取民惟邦本、廉为政本的思想营养,加强政德教育,践行执政为民初心

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廉洁思想的重要内容。《尚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左传》有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中国历代均有“以民为本、廉为政本”的廉洁政治导向,《论语》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的观点;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孟的民本思想,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廉洁思想的重要内核,是中国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倡导廉洁风尚、推进廉洁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廉为政本思想也是中华传统廉洁思想的重要内容。《晏子春秋》指出,“廉者,政之本也”。《周礼》提出考察官吏“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要看“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这六种能力前均加上“廉”字,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但廉是首要的。“六廉”思想是我国廉政思想遗产中的精华,在古代中国,凡是清廉正直的清官好官都为人民千古敬仰和传颂,凡是丧失廉耻的人都会为人所不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引用先秦时期为政以廉的箴言,强调“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我们要大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思想智慧,培育领导干部知行统一、公私分明、为民服务、廉洁从政的理念。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廉政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

汲取以法促廉、重典治吏思想营养,加强法治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正风肃纪反腐

中国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均主张廉政先要廉吏、治国先要治吏。历来强调“德”“法”并治,以“德”为主的治国理念。同时也强调依法惩贪是治吏的切实手段,是保持廉洁政治的有力举措。夏、商、周时期就已产生了惩治官吏腐败的法律制度。“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管子认为,法乃天下之大道,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明确强调“法”的重要作用,李悝、商鞅等提倡法治,韩非集法家学说之大成,将“法”“术”“势”结合在一起,倡导“依法治国”,提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同时,历代在强调以法治国、治吏、惩贪,对贪官污吏严厉惩办之余,也注重对廉吏的褒奖与重用,树立了诸多廉洁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明确“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我们要汲取中华传统廉洁思想营养,大力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和纪律教育,培育其遵纪守法意识,同时要树立新时代领导干部廉政勤政、奉公守法典型;大力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持之以恒进行法治文化的宣传教育,形成知荣辱、尚法治、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汲取尚俭戒奢、勤俭持家思想营养,加强家风建设,以清廉家风涵养党风政风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俭乃立身之本,持家之宝,更是兴邦之道。节俭对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尚书》中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以俭养廉,俭作为廉的基础和前提,为古人所推崇。春秋时鲁国人御孙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老子》指出“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儒家提倡“节用以礼”“节用而爱人”。诸葛亮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代宋濂在《元史》中提出“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勤俭持家历来是家族永续的生存之道。北宋李邦献提出“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俭与勤”。历代家训均将尚俭戒奢、勤俭持家作为重要内容,对教育家庭成员、后辈子孙发挥着重要作用,南宋诗人陆游在《放翁家训》中提到“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家人:“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做家风建设的表率。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是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现实需要。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带头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

(作者:吴长庚,系湖南省“大思政”建设创新中心〔湖南女子学院〕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