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用好兵团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徐艳

2024年10月23日08:29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用好兵团精神这一宝贵财富

   【专家点评】

   斗转星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走过了不平凡的70年。70年来,兵团充分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为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一种价值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传承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兵团精神从诞生之初便在兵团人身上打下深深烙印,鼓舞、激励着兵团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无数奇迹。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生产方式落后。兵团建立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水资源是兵团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为了挖渠引水,老一辈兵团人像愚公移山一样肩挑背扛。就这样,兵团人从无到有建成了规模化大农业,兴办起大型工矿企业,生产出新疆众多“第一个”工业品,奠定了新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而今,兵团更是形成了以绿色化工、棉花和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产业为主导、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兵团精神是兵团建设事业发展的精神基石,如同灯塔指引了兵团人的前进道路。从设立伊始,兵团人便遵循“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的原则,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让兵团在沙漠边缘、茫茫戈壁、边境沿线这些恶劣环境中,探索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生态建设发展之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人说“兵团精神已经过时了”。一种文化、精神或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受到一定物质生产条件制约的,物质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伴生的精神或价值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应清醒认识到,兵团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在兵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展现的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等元素,仍然在塑造人、凝聚人、鼓舞人。

   在兵团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典型人物:带领团队研究出两代铺膜播种机的陈学庚院士,打通戈壁“输液管”开创节水灌溉“兵团模式”的尹飞虎院士,结束了中国没有细毛羊历史的刘守仁院士,巡边50年如一日的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20多年以哨所为家的马军武夫妇……他们奋斗在兵团履行特殊使命的最前沿,是兵团推动新疆发展、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边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兵团精神在今天仍熠熠生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积极用好这一宝贵财富,多措并举、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积极守护红色阵地,系统梳理兵团红色家底,不断丰富兵团红色文化资源宝库;着力加强兵团精神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持续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切实发挥好课堂育人主渠道,提升兵团精神育人实效;积极打造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增强兵团红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健全弘扬兵团精神激励机制,选树践行兵团精神的先进典型,推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奏响弘扬兵团精神的大合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兵团作为实现党中央关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战略力量,将着力赓续红色血脉,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把兵团建设得更强大更繁荣,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兵团篇章。

   (作者:徐艳,系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项目统筹:本报记者 陈海波)

(责编:万鹏、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