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栋
2024年10月16日08:34 来源:学习时报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国之大者”,关系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细化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举措,健全覆盖全流域的取用水总量控制体系,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精心做好“人水关系”大文章、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科学配置全流域水资源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水,滋养万物而不争,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性资源。自古以来,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同时,我国人多水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生态环境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破解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然成为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一组数据凸显了黄河流域“人水关系”的紧张: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支撑着全国12%人口、17%耕地的用水需求。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对待水资源,既不能搞无序利用,也不能搞片面保护,要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之间的关系。从战略上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在策略上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既要守住水资源保护的“底线”,也要实现水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以水定城”,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布局和形态。“以水定地”,根据区域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承载能力来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布局,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效益。“以水定人”,根据水资源的可供量和需求量,确定人口规模和分布,通过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需求。“以水定产”,优先发展低耗水、高效益的产业,限制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产业发展中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确保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在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的过程中,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管理机构和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地下水的统筹协调和综合治理,形成全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强大合力。
“有多少汤泡多少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需求管理,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贯彻落实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上必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严守“三条红线”——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坚决不越雷池一步。一方面,建立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接近或达到开发利用上限的地区,实施更加严格的节水措施和水资源调配方案,防止过度开发和污染,保护水生态系统健康。另一方面,加大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实施河湖长制,推进水系连通、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工程,构建完善的水生态安全屏障。
做好“人水关系”大文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节水护水的良好风尚。我们要以高度的战略自觉和行动自觉,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构建更加绿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共同绘就人水共生和人水和谐的美好图景。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