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新质生产力理论成果彰显原创性贡献

邱海平

2024年09月24日08:28    来源:经济日报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理论成果彰显原创性贡献

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而且深刻阐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实践要求、方法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表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行了重点系统部署,凸显了其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从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系统性出发,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进而充分认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理论贡献,增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实现“术语的革命”

术语、概念或范畴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语言表达和形式,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工具。术语、概念或范畴的形成和发展,标注着人类思想的变化和进步。提出新的术语、概念或范畴,是实现科学理论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途径和表现。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通过“术语的革命”实现思想理论的创新,大体上有两种主要途径和表现。一种是对已有的术语进行内涵上的改造或者重新定义,另一种则是创造新的理论术语或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以一系列“术语的革命”实现了创新发展。一方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概念或范畴。如,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等。另一方面,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或范畴。如,“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等。习近平经济思想通过上述两个方面实现“术语的革命”和理论创新,体现着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彰显着守正创新的精神,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最显著最重要的标识性成果。

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又一个重大概念创新,实现了又一次“术语的革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其在理论上的原创性贡献在于,第一次明确地对生产力进行了质态上的凝练和概括,突破了关于生产力的既有认知和传统理解,可以说是关于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征和规律的重要的“新见解”。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丰富的实践来源和事实基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依据。既体现了对当代世界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与趋势的科学概括,也体现了对我国新时代先进生产力质态及其发展状况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总结;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创造性升华;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合乎逻辑的概念延展和认识拓新,也体现了其精粹的集大成。

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用好新机遇,既要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勇立潮头,也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能和优势。因此,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推动生产力总量增加的同时推动生产力质态革命性跃迁,是新发展阶段的关键任务。

从发展理念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合理布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生产力结构,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生产力,以不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营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开放创新生态,让全体人民成为发展生产力的主体并充分共享发展生产力形成的物质文明成果,正是新发展理念的底层逻辑和思想精髓。

从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角度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形势和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国在发展战略上的必然选择。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的新优势,就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这需建立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需要增强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这也有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还是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抑或是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只有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彰显旺盛活力和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术语的革命”为显著标识,具有突出的理论创新性、科学性和重大的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意义,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底色得到充分体现,也使其系统性和原创性得到进一步彰显。

拓展理论创新成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由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部署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等基本内容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历史方位、指导原则、路径选择、鲜明主题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创造性的理论成果。

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GDP总量和商品生产总量表现出来的生产力总量大幅增长,以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表现出来的生产力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以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蓬勃发展表现出来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我国经济整体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生产力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和先进质态涌现的基础上,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极大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如何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跃升,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彻底摆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成为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和方法论等。突出强调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和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刻指出创新特别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系统阐述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和重点,即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国际环境。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科学方法,即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与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等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而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的深层逻辑,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深度、广度、高度,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时代贡献。

升华生产力范畴认知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之一。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突出强调了物质生产力及其发展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与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之所以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依据,并由此与一切唯心主义历史观划清了界限。

同时,马克思主义又深刻地揭示了物的因素和人及其劳动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用生产工具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物质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人通过劳动这一能动性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改造自然(原始劳动对象)从而创造出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因此,人和自然或物是生产过程的最一般要素,劳动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要素,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劳动才能成为实际的生产要素。在劳动过程中,作为社会的人自身也得以发展。对此,恩格斯深刻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所谓生产力,首先是指人类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由于人及其劳动是生产过程的主动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要素,所以马克思在理论上把生产过程首先理解为劳动过程,把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全部生产力概括为劳动生产力。由于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出物质产品,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概括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由于人类生产过程不仅是人及其劳动与物相结合的过程,而且具有社会性,所以受到多种情况的影响。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以说,正是因为正确地区分了人和物在生产力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并且特别强调了人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才能进一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联系起来,进而科学说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再进而说明了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由此构建起了系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既是唯物的也是辩证的,是一种辩证唯物论。深刻把握唯物和辩证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关系,是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关键。

在科学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说明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社会生产力等十分丰富的生产力概念,从而系统地说明了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正在于相比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言深刻地洞察和揭示了人类物质生产力及其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他一切关系、对于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以及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和文明进步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与决定性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系统性出发,深刻地揭示了自然条件、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生产力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而且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的生产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要求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内在矛盾,正是在这样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资本论》为我们深入研究当代生产力及其发展的新特征、科学认识当代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提供了一个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坚持和继承、创新和发展。这种继承性和创新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从生产力发展特别是生产力质态变化的角度出发,强调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明确提出要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基本要素的原理,深刻揭示了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的内涵和理论内容,而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为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有新生产力、生产力发生革命、物质生产力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等表达,但并没有明确地对生产力本身进行质态上的规定和划分。新质生产力范畴的重大理论贡献,首先体现在对生产力进行了明确的质态规定和划分,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了生产力的量变质变规律,升华了对生产力范畴的理论认知。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范畴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特别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即我国当代先进生产力主要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是指在当代生产力系统中具有方向引领性和全局影响力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另一方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出发,可以运用生产力质态这个概念对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不同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质态在理论上作出清晰的内涵界定和概括,并运用于对人类社会形态演进过程的更加精细和准确的解释,从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质生产力范畴及其理论阐释对于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重大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梓材”讲席教授)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