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陈祥勤

2024年08月09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以交流互鉴深化文明相处之道

【学思践悟】

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当今世界,文明相处之道就是文明的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和包容共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可以极大拓展不同文明之间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丰富、发展和繁荣。

第一,承认、尊重、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正如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生态系统的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样;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的象征。文明的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根本前提,也是文明繁衍发展的根本结果。“物相杂,故曰文”。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族裔的人群,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之中,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价值观念;历史上的每一种文明,都有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化历程,都有自身的形态、特征和优缺点,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不同文明之间确有特色、地域之别,但绝无高下、优劣之分,都应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平等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每一种文化要实现自身的历史性赓续,各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有包容心态和开放胸襟。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本来面目。推动文明的对话、互鉴和交流,其根本前提就是承认、尊重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坚信现代世界完全容得下多样性的现代文明。

第二,交流互鉴是实现文明传承创新、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历史上的各主要文明形态,都是在交流互鉴和交往沟通中形成自身的复合性特征。中华文明就是以中原农耕文明为主导,融合北方游牧文明等形成的复合性文明,并受到佛教、伊斯兰教等的影响;西方文明也不独是两希文明的产物,在中世纪,它融合了日耳曼文明和斯拉夫文明,在近世,受到东方文明的影响。古代印度发明的数字,经过阿拉伯文明的改造和传播,最终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数学思维基础;中国古代的科技与发明,通过欧亚北非大陆的文化交流传播到西方,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交流与发展。即使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文明也并未化约为以现代西方为单一形态的文明,反而随着现代化向非西方世界的拓展,世界再次呈现文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尤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与拓展,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终结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从根本上拓宽了不同国家、民族或文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历史空间。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的文化理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关于文明的和谐共存、平等对话、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重要智慧。古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的文化象征。丝绸之路谱写的文明互鉴的恢宏史诗,穿透历史,开启当下,照亮未来。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当今世界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文明的平等对话、互鉴包容开辟新的道路。这是中华文明为当代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作出的新的历史性贡献。“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不同文明之间相处也当“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秉持文明多样、文明平等、文明包容的理念,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对话、互鉴中和谐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把握文明的本质,领会文明的真谛。

第三,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指引。这一理念凝聚了全世界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超越了意识形态、 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与联合提供了可信的价值纽带。 与西方兜售的普世价值不同,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在当今世界文明的普遍交往、对话和交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具有全人类高度的价值理念,它与我们主张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是内在契合的,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内在契合的。

当今世界面临着一系列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依靠任何国家都很难独自面对和单独解决,世界各国唯有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才能拿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已经因为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而结成一个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国际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部复杂精巧、有机一体的机器,拆掉一个零部件就会使整个机器运转面临严重困难,被拆的人会受损,拆的人也会受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和文明正常相处、普遍交往的现实需要。

为此,我们应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环境,营造公平与正义的国际秩序,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承认、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发现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应对全球性挑战,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陈祥勤,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黄瑾、万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