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铭 尤 琳
2024年08月07日08: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此后又在多个重要场合作了深入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新时代全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破方向,推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全国各地正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幅以新的发展动能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发展的美好图卷徐徐展开。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坚持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深化认识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刚刚起步,正在形成新的生产力集群,更多的还是依靠传统生产力支撑,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地基与大厦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要处理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这对关系。要在夯实现有生产力的基础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夯实传统生产力基本盘,稳住和推进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激发出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定盘星”作用。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有底气、更有基础地去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能保障实际工作的成效,更有利于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
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传统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一种全新变革的生产力,必然会带来产业的极大变革,必然对传统生产力发展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我们要把握住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变革和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契机,用好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切实引领传统生产力升级和发展,不断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不断激发出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潜力,努力形成新旧生产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要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主导。只有坚持先立后破,把立放在首位,强调立字当头,才能用发展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持续在“立”上下功夫,在“做加法”上多努力,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积极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创新领域发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时,要敢于“破”,统筹好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之间的关系,淘汰落后产能和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有序转型升级。
要在体制机制上做到先立后破,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奠定制度保障。我们要在制度机制建设上迅速行动,着眼新形势、新要求、新特征等,特别是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批制度机制,为更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构建扎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对于已经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分析研判,通过完善一批、修改一批、作废一批,尽最大力量推进制度机制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际工作中,要辩证处理好个别产业、行业“点”上的创新和整个产业体系“面”上创新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坚持以点带面,高度重视关键行业、重点产业上的创新。具体来说,各地区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未来产业,持续推进“点”上的创新,以此为整个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应以整个产业体系创新作为目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创新升级,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契机,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高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产业创新,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助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整个产业体系和经济发展面上的创新。
要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实际工作中,我们要突出质量优先,鲜明树立质量优先意识,真正突出“新质”的要求,切实把具有核心创新性、未来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项目选准,大力扶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数量,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盲目上马一些项目,扎堆开展重复建设,从而造成发展的重复性、雷同性,最后一哄而散。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模、数量、速度、效应等与本地区本部门承受能力、发展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成熟一个上一个,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项目、产业的发展数量上保持在合理区间,既不能过于超前推进,也不能因循守旧,错失发展良机。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要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加快完善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市场微观主体构建良好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布局,聚焦国内各区域发展实际,合理布局产业发展,提升资源配置水平。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集群梯次培育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在国内有序转移,发挥国内大循环机制的作用。
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世界发展大局。建立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理念,积极参与全球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拓展技术交流和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坚持海纳百川,积极学习吸收运用人类文明一切先进成果,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要提升对外合作交流水平,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研发机构等沟通协作,积极吸引国外先进创新产业,同时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的跨越式发展,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动力。
(作者:黄铭 尤琳,分别系江西师范大学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