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
2024年06月17日08:09 来源:学习时报
当今世界,正进入百年变局的关键时刻,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影响未来几十年间地缘力量格局的变迁。为力求未来主导技术和支柱产业能够率先在本国本地区策源勃兴,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推动制度创新,建设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正瞄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而奋进。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项关键战略举措。
研究表明,那些处于世界前列的创新型国家,往往拥有世界一流科研机构、一流大学、一流创新型跨国公司,是全世界优秀青年人才渴望抵达的目的地。因此,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要能够集聚涌现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与创新机构和完善高效的技术服务体系,具有领先的支撑科研促进转化的体制机制和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具备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治理能力。
把握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大量颠覆性技术和破坏性创新将在这一阶段孕育发展。近年来,诸如生成式人工智能(AI)、具身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与通信、核聚变、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新能源、超构材料等都在迅速发展,呈现出群体性突破的局面。这需要实施更具突破性的制度创新,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创新氛围,锚定全球新兴重点领域和未来产业关键环节,集中开展前瞻性的重大研究与发现,成为发现问题和定义问题的主导者。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集聚涌现进化型研发与创新组织,增强颠覆性创新策源能力,离不开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AI4S)范式的探索实践,支持AI在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空天海洋、材料能源等领域以及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跨建制的联合攻关项目上的运用。大力发展工研院、产研院、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实验室、深度孵化器等新型创新组织,充分放权赋能,使之成为能够瞄准世界级原创突破、坚持“长期主义”、智慧地因应环境变化实施自组织调适的进化型组织。吸引拥有超前意识、长远思维、丰富经验、庞大资金的投资者,识别和促进战略前沿领域和颠覆性方向的发展,培育一批在关键环节具有核心创新能力和未来成长潜力的创新型企业,成为引领下一代产业的根源型创新性跨国公司。
推动协同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同样需要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我国基本形成了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连绵带、创新型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布局体系,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正在成为具有全球和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东北、中西部等也都在推进跨区域科技创新协同。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23年度世界百强科技集群中,中国上榜25个,为全球最多。其中深圳—香港—广州(第2位)、北京(4)、上海—苏州(5)位列前茅。面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要在更大地理空间上布局协同的特点,我国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国家科创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激励各地继续你追我赶地进行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生态,促进科学数据、创新人才、大仪设施、风险投资等创新要素有序共享和自由流动。同时,需要注意到,近十多年来,国际上涌现出一大批人口40万到200万的“科创中城”,如圣迭戈、奥斯汀、慕尼黑等,成为那些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为此,我国应遴选支持一批“科创中城”,使其成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弄潮儿”的诞生地。
集聚高端创新要素,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是离不开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我国已拥有在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科学装置,在全球排名较高的高校科研机构、世界500强和欧盟工业研发投入记分牌2500强中我国企业的数量都越来越多,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数量和质量不断抬升……未来,我国应打造更富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链接全球一流创新资源,更大力度引进优秀人才,更广范围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大程度推动科技计划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科创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加速集聚各类风险投资,建设若干全球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投风向标。面向全球,特别是“一带一路”地区,开发和创造高复杂性应用场景,率先开拓高附加值产业环节,探索未来产业的深度应用,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努力成为未来产业规制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倡导者。
地缘力量变动带来的严峻挑战前所未有,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期的重大机遇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沿着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必将极大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极大增强我国的全球创新资源吸引力和配置力,为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