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
分享

理论观察

【理响中国】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历史意义

姚建明

2024年04月25日08:40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推动生产力变革和生产关系重塑的基础,是引领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动力。今年两会期间,新质生产力备受关注,是大家广泛热议的焦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纵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经历磨难和屈辱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全球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格局的调整以及国内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叠加,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探索新的发展“动能”来撬动经济社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提前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谋篇布局,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些重大的战略举措已经在本质上将“创新引领”这一核心理念深刻融入其中。以数字经济发展为例,从2019年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6.2% 跃升至41.5%。《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推动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同时,在技术突破以及生产要素配置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近些年在若干新兴和未来产业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量子技术等)持续发力,技术上也在实现从跟随到并行竞争,再到领先的转变。特别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源配置方面,我们走在了世界前列。

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新技术领域的积累突破以及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为产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3年前十个月,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的新兴业务实现收入3012亿元,同比增长20.5%;“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数超8000个,5G应用已融入67个国民经济大类等等,这为各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要素支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等等。显然,这些技术、要素和产业的积累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

近些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下,我们仍然能够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源自于我们党对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敏锐把握和正确认识,源自于我们提前进行了发展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动能”的布局。可以看出,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们在新旧生产方式交替和转变的关键历史阶段,有能力去迎接新旧动能转换带来的挑战。这个历史阶段的三个显著特征就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传统的以资源和劳动力消耗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在当前的环境和形势下已经不再适应,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对新的生产方式进行指导,这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因此,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重大的理论突破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使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注重质的提升和量的有效增长,需要做好均衡和持续发展,这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引领。当前,数字技术创新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数实融合的广泛推进,各行各业掀起了数字化转型和发挥“数据要素×”效应的新浪潮。民生、政务、交通、文旅、医养、金融等等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各个领域的场景创新和技术创新及应用层出不穷,并取得了突出成就。据统计,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2012年的1.66上升至2022年的1.75,数字经济生产率水平和同比增幅都显著高于整体国民经济生产效率,对国民经济生产效率提升起到支撑、拉动作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要求,数字中国建设将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可以看出,未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各主体都要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已经成为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无论是各行业技术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创新发展的直接动力。

然而,以数字经济做为“新引擎”来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毕竟是一个实践和落地层面的“表象”上的事情,在本质上则是顺应时代特征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在起着决定性的支撑作用。因此,需要在基础本质层面上探索出新的生产力理论来加以指导。众所周知,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的任何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结合的产物。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活动要想做好,生产力中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资料)的配置状况、水平及其之间的关系必须清晰、合理。因此,在实现创新引领、推进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活动时,必须要用新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进行支撑,要对传统的生产力要素进行变革和跃升,对传统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在根本上对新时代新环境下我国生产力要素如何实现合理跃升、配置与优化指明了方向,这对于未来更好的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来处理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配置,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重大的理论突破和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引领”。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指引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创新引领和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各行各业、各活动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比如,原来的普通劳动者跃升为懂技术、懂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数字素养人才来提升工作效能;原来各行业中的劳动资料(如仪器、设备、工具、管理软件等)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技术赋能跃升为功能更完善、效率更高的劳动资料助力各行业的发展和效能提升,如提质、增效和降本等;原来的传统行业领域(如劳动对象)也将在新时代的新环境下迎来新旧模式的转换,跃升为升级产业、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例如,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将跃升为智慧农业、智慧工业、智慧服务业,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新的就业机会等等,而极具战略发展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也将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发展极。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新时代和新环境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对生产力理论变革提出的客观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统一思想、构筑合力

发展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构筑合力,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局部发展与整体布局、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平衡的角度,从基础理论层面为国家未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全面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方向指引、思想统一和合力构筑,这是重大的理论突破。

“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近年来,我们在各领域的创新成果明显增多,人们的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创新合力不断形成,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我们的产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通过攻坚克难,逐步攻克了许多行业领域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卡脖子”问题,部分产业领域的综合竞争力有明显提升。例如,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2月,我国货物贸易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进口2.86万亿元,增长6.7%,外贸实现良好开局。汽车、家电、船舶等优势产品出口分别增长15.8%、24.3%、180.6%。机电产品占出口比重近6成,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集成电路等为代表的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不断增长。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已经在不断持续优化和转型升级,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合力构筑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有了创新引领这一发展方向上的统一认识,更有利于我们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攻坚克难,通过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增长,这为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思想认识和行动路径的基础。

国家的兴衰在于人民能否团结奋进,在于思想认识能否高度统一。在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方向指引下,各行各业各地区各主体都在认真部署未来的发展路径。随着新质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重新设定,对其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等基本理论问题的阐释将进一步明晰。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同时为我们继往开来,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姚建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企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

(责编:黄瑾、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