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
分享

 态度、方法、境界 

——评汪建新《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

刘爱生

2024年01月22日10:0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2024年新年伊始,汪建新教授专著《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一书从问题入手,以时间为轴,引导读者 “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渐入佳境。这样的写作体例,令人耳目一新。

毛泽东是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几十年艰难而辉煌的战斗生涯中,他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中国古典诗词推陈出新,用诗词评说中国历史,塑造革命文化,礼赞祖国河山,抒发个人真情,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光辉诗篇。柳亚子将毛泽东诗词推为“千古绝唱”,称“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毛泽东诗词总体风格偏于豪放,不废婉约,高亨诗赞曰:“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毛泽东诗词“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课题”。尽管毛泽东谦虚地认为“拙作诗词,无甚意义,不必置理”,但学界研究鉴赏毛泽东诗词乐此不疲,注释本不计其数。遗憾的是,几十年来,“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之所以出现“有些注解不对头”,原因在于人们对毛泽东诗词读得不精,品得不细。

品诗如饮甘醇,论词如品佳肴。唯有慢慢品,才能品出真味;细细嚼,才能嚼出原汁。正如《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书名所言,欣赏诗词不能局限于吟咏、背诵,只有用心用情“精读细品”,才能真正读懂毛泽东诗词。

精读细品是一种态度

毛泽东认为“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是一种极坏的作风。谈诗论词若是囫囵吞枣、望文生义、浅尝辄止,势必无法理解诗词的主旨意趣。比如,《忆秦娥·娄山关》中的“雄关漫道”,看似直白,不少人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雄伟的娄山关和漫长的道路”,认为这首词表达战役胜利后的喜悦心情。读了《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中“毛泽东为何娄山关胜仗后还心情沉郁”的解析,了解娄山关战役背后的故事、毛泽东遵义会议前后的境况、娄山关战役后革命严峻形势和红军危急处境,我茅塞顿开。战略家毛泽东不可能因一次战役胜利而喜形于色,他思考的是此次战役后如何“迈步从头越”,从而彻底扭转红军的命运。因此,“雄关漫道”中的“漫”非“漫长”,“道”非“道路”,“漫道”乃“莫说”之意。毛泽东写作此词的心情不是兴高采烈,而是沉郁凝重。对“雄关漫道”词句理解的不精准,导致对词的整体意境领会出现偏差。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既大量引用毛泽东的文章和自注,又广泛借鉴他人观点和议论,汲他人之精华,树自己之见解。《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引用注解达440多处,几乎是“凡引必注”。近20年来,汪建新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读书不倦,笔耕不辍。他把长期研究的积累、心得、感悟融入《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这本新书。全书对毛泽东诗词的解读精辟入理,不仅使我充分领略了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的无穷乐趣,也切身感触到了作者久久为功、一丝不苟的执着精神和严谨态度。

精读细品是一种方法

毛泽东年轻时就提倡“读书、看报、上课、听演讲,都要开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他在《反对党八股》中强调,写文章要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作者带着问题研究,读者带着问题读书。第一辑从宏观入手提出22个问题,层层推进,对毛泽东的诗词底蕴、风格特点、诗学主张,对毛泽东诗词的传播方式、社会反响、学习方法等进行解答,为继而品读毛泽东诗词作好“铺垫”。第二辑从微观着笔提出的116个问题,抽丝剥茧,对毛泽东诗词的发表过程、时代背景、主题意境、遣词用典、写作情感等解读赏析。根据作品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一到三个不等的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题眼”,也是理解诗词的重点难点。

郭沫若曾用“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来称颂毛泽东的卓越诗才。人们在解读毛泽东诗词时,往往容易偏重于解读其“经纶”中的微言大义,而忽视经邦济世之外的“余事”,甚至把“余事”误作“经纶”。汪建新强调,品读毛泽东诗词要从回归诗人写作的本意,去感受一代伟人的真情实感。《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从“改诗赠父如何呈现父子情”“毛泽东如何赋诗祭母”“毛泽东与杨开慧有过什么‘误会’”“毛泽东如何诗赞彭德怀”“毛泽东如何化解柳亚子的‘牢骚’”“《七律·和周世钊同志》抒发怎样的感慨”“《五律·看山》体现了何种闲情逸致”等系列解读,分析了毛泽东年轻气盛的少年心、舐犊情深的父母情、恩爱缠绵的夫妻情、亲密无间的战友情、心有灵犀的诗友情、拳拳情谊的同学情、洒脱儒雅的山水情,让读者了解更本真、更可近、更可爱的毛泽东。精读细品,准确识辨问题,精辟分析问题,把问题弄清楚了,也就抓住了赏析一首作品的关键。既不要望文生义、刻意拔高,也不要浅尝辄止、不明就里。精准地品出诗词真味,这是读懂毛泽东诗词的一种好方法。

精读细品是一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境界”时,专列“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审美范畴。毛泽东诗词既是毛泽东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宏伟史诗。汪建新认为,解读毛泽东诗词不能拘泥于写诗填词手法与技巧,关键是要通过诗词去感悟毛泽东的宏图大志、文韬武略、生活态度、处世方法和精神境界。比如,《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诗词中吟咏秋天最全面、最生动、最成功的作品。“自古逢秋悲寂寥”,毛泽东咏秋有何特色?如何领会该词的意境?《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对“《沁园春·长沙》如何赞秋”“毛泽东如何独立寒秋怅然天问”“毛泽东如何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三个问题进行探究。一方面,对比古今咏秋诗词,分析毛泽东如何不落古代文坛悲秋情结的窠臼,尽情赞美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湘江秋景,充分展现寥廓豪迈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追溯毛泽东长沙求学经历和奔走革命的历程,分析青年毛泽东如何深刻思考国家命运、革命道路而发出怅然天问的心境,进而揭示青年毛泽东的宏大抱负,准确把握《沁园春·长沙》所体现艺术性和思想性。

毛泽东秉承了“诗言志”的优良传统,但又很少为写诗而写诗,而是以政治家的视角和感触去抒发深沉的情思与体悟。《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注重大处着眼,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去把握每首作品的宏观背景;又注重小处着手,从具体事件、具体人物去解读每首作品的创作缘起。既有时代风云,又有珍闻轶事,这也是本书的另一大特点。汪建新认为,毛泽东的诗词因为“有我”,显得自然真切;因为“无我”,彰显伟岸崇高。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既要读懂诗词中的“有我”,更要感悟诗词中的“无我”,这是读懂毛泽东诗词所必需的一种境界。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新闻文化处处长、副教授)

(责编:代晓灵、秦华)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