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理论>>学者专栏
分享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中国革命就是“风卷红旗过大关”

汪建新

2023年12月28日08:43    

红旗,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象征。从秋收起义的“旗号镰刀斧头”,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军行军途中“风卷红旗过大关”,到中央苏区“风展红旗如画”;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红旗漫卷西风”,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五星红旗,足以证明毛泽东对红旗情有独钟。在毛泽东的诗词中,“红旗”多次出现,诗情中镌刻着红色历史的痕迹,也流淌着他丰沛的革命情感。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近日,“风卷红旗过大关——伟人足迹在江西”全媒体主题采访团来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专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汪建新教授。在采访中,汪建新教授深入探讨了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并强调了这些意象所蕴含的精神在当下的重要意义。

汪建新教授接受大江网、大江新闻采访

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

“毛泽东首先是一个政治家,然后才是诗人。他是一个诗人政治家。”汪建新说,毛泽东一生伴随着红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红旗就是他的信仰。毛泽东有关红旗的诗句豪壮雄浑,热情奔放,风格多样而又独特,浸透着毛泽东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

汪建新介绍,在已经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作品中,“红旗”意象出现了12次之多,是一个出现频繁、寓意深刻、颇具特色、极有研究价值的意象:旗号镰刀斧头(《西江月·秋收起义》);山下旌旗在望(《西江月·井冈山》);红旗跃过汀江(《清平乐·蒋桂战争》);风展红旗如画(《如梦令·元旦》);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壁上红旗飘落照(《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妙香山上战旗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红旗卷起农奴戟(《七律·到韶山》);旌旗奋,是人寰(《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满街红绿走旌旗(《七律·有所思》)。

红旗,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标志,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象征,是人民军队的形象,是红色政权的体现,是红色理论的符号。在毛泽东诗词中,这12个句子当中的红旗意象,又有6个是“山+红旗”。汪建新表示,要合理地解释这种现象,就必须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全面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毛泽东把“红旗”作为其心灵的感化物。“红旗”几乎飘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一步进程之中。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革命的形势与任务不尽相同,“红旗”成为具有不同历史内涵的意象。

山加红旗意象的深意

1927年秋天,秋收起义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穿长衫的他开始带兵打仗,开始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为记录秋收起义这段历史,34岁的毛泽东挥毫写下《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汪建新表示,这首诗是所有毛泽东诗词当中最早最直接颂扬中国革命的作品,是毛泽东的第一首军旅诗词,堪称秋收起义第一诗。词的首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门见山,点出军名、旗名。“军叫工农革命”,而不叫“国民革命”,秋收起义部队破天荒地使用了“工农革命军”的番号。“旗号镰刀斧头”,而不标“青天白日”,直截了当地亮明了秋收起义的革命性质。从秋收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人重打旗鼓另开张,第一次公开地亮明了自己的旗号,工农阶级从此有了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子弟兵!这也是毛泽东诗词首次出现旗帜,为此后的红旗意象确定了革命色调和基本样式,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部队受挫转兵,毛泽东又把红旗插到井冈山上。从此,毛泽东高举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红旗,戎马倥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写下多篇有关红旗的诗词,如“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等。

汪建新表示,这些诗词中的“山+红旗”意象,透露出毛泽东坚定的信念,有力地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真理。他说,毛泽东诗词中频繁出现的“山+红旗”意象,是一个特定的组合。中国革命道路就是在大山深处,逐步寻求到的,这条路既是井冈山道路,也是我们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是这样一座山一座山地蹚过来的,所以“山+红旗”中每一个诗句,就是中国革命的逻辑。

汪建新教授接受大江网、大江新闻采访

中国革命就是“风卷红旗过大关”

“中国革命就是‘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在这样的历史逻辑下,一步一步走向胜利的。”汪建新在采访中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进程当中,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大关,这些在他的诗词中其实都有体现。

汪建新用了毛泽东的三句诗概括中国革命三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句诗就是1925年《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宏伟志向,路在何方,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阶段;第二句诗就是1927年《菩萨蛮·黄鹤楼》最后一句“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来描述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八七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第三句诗就是1949年《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最后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表示中国革命顺着井冈山这样的一条道路,一直往前走,走到1949年中国革命成功。这三句诗高度地凝练出毛泽东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经历的三个大关。

“我们从毛泽东诗词的红旗意象的研究中,得到的启示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汪建新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最初阶段,是学习苏联的十月革命模式,在城市里面搞暴动,以城市为中心,但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毛泽东同志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

要从红旗意象中汲取信仰的力量

汪建新向记者介绍,毛泽东诗词处处充满正能量。从毛泽东诗词频繁出现的红旗意象,就可以让我们当代人从中汲取到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力量。青年毛泽东上下求索,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当他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他此后的革命生涯当中,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矢志不移、执着追求。这从毛泽东诗词当中频繁出现的红旗意象就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而且这些红旗意象的内容都是非常的稳定,这也体现出毛泽东同志理想信念的执着和坚定。

在采访的最后,汪建新教授表示,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体现了他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些意象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历史的见证。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又必须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继承和发扬毛泽东诗词中的红旗意象所蕴含的精神,坚定信仰,不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干部教育,10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专著有《毛泽东诗传》《品读诗人毛泽东》《红色管理摇篮井冈山》《破译广告》《问鼎名牌》等;主讲系列文献艺术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的诗人情怀——尊前谈笑人依旧》;译著有《战略管理》《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行为与过程》。)

(来源: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全媒体记者胡武龙、朱正、郑周贇)

(责编:代晓灵、秦华)
相关专题
· 汪建新专栏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