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3年12月27日09:22
编者的话
成语“风花雪月”,最早出自于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令人叹惋的是,这些古典诗词里经常出现的自然景物,不知不觉间,“风花雪月”变成一个联合式结构而被赋予贬义,用来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诗文,或指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这些解释至今仍让很多人避之犹恐不及,这实在是辱没了风、花、雪、月的无辜之身。诗人毛泽东独领风骚,他笔下频繁出现吟咏风、花、雪、月的佳词妙语,与人们所贬抑的那种“风花雪月”毫不相干,蕴含着精湛的诗艺、宏大的志向、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崇高的追求和豁达的胸襟。本报特邀汪建新教授解读毛泽东诗词中的风、花、雪、月意象,从一个侧面来展示毛泽东诗词的恢宏气势、丰富想象、高远意境和深刻蕴含。
风、花、雪、月,是自然界的气象景观或自然物象,具有变化万千的多种情态。“八月秋高风怒号”“春城无处不飞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月儿弯弯照九州”,古典诗词对风、花、雪、月的描绘异彩纷呈,反映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认知、生活体验和情感态度。毛泽东善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怀,诗词中也频繁出现风、花、雪、月意象,将其刻画得仪态万千、神情飞扬、蕴含丰富。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现,又是时代风云的象征,体现了毛泽东对人生的细致体悟,对时势的敏锐洞察,对社会的深刻把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这些诗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赞赏有加,或极力贬抑,都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毛泽东的政治理念、革命精神、博大襟怀和光辉思想。
■ 风
一年一度秋风劲
风,是流动着的空气,难以捉摸,正如清代诗人江湜《彦冲画柳燕》所写:“柳枝向西又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毛泽东笔下的风,也是风姿绰约。在“吾母高风,首推博爱”“洁净之风,传遍戚里”中,毛泽东用来颂扬母亲的崇高风范和清纯风气。“风”与不同的文字组合,变成不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风华正茂”“风云突变”“风景这边独好”“数风流人物”“钟山风雨起苍黄”“风物长宜放眼量”之中,要按照“风华”“风云”“风景”“风流”“风雨”“风物”的词义并结合语境来理解,不能单纯就一个“风”字进行解释。
毛泽东把风刻画得风味十足。“风卷红旗过大关”,寒风翻卷红旗,跨越雄关险隘,神采飞扬。“风烟滚滚来天半”,敌人大举进攻,甚嚣尘上,面目狰狞。“钟山风雨起苍黄”,渡江战役狂飙突进,摧枯拉朽。“风起绿洲吹浪去”,毛泽东在岳麓山上极目远眺,和煦的风掀起橘子洲上的层层绿浪,直向远方翻滚而去,有模有样。“帝子乘风下翠微”,清风让美丽仙女从青翠微茫的九嶷山峰峦飘然而下,实实在在。
风,有春夏秋冬的四时风。“春风杨柳万千条”是春风拂面,“热风吹雨洒江天”是夏风袭人,“一年一度秋风劲”“秋风度河上”是秋风劲吹,“风展红旗如画”是冬风凛冽。风,也有东西南北的四向风,如“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朝雾弥琼宇,征马嘶北风”“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诗词多处提到了西风,如“红旗漫卷西风”“西风漫卷孤城”“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在毛泽东的话语体系中,“东风”与“西风”相对,如同正义与邪恶抗争,猛烈西风充满挑战,也更能磨砺意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历史的逻辑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最典型的是“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初稿曾为“我自欲为江海客,更不为昵昵儿女语”,修改之后更能凸显毛泽东为革命事业而“凭割断愁丝恨缕”,绝不沉湎于儿女情长的英雄本色。风不会独往独来,如“赣江风雪迷漫处”“风雨送春归”。而“风”“雷”组合最多,如“一从大地起风雷”“五洲震荡风雷激”“风雷动,旌旗奋”“风雷磅礴”“一阵风雷惊世界”,风助雷霆万钧,雷促风生水起,这是自然造化的合力推动,更是社会运动的迅猛态势。
■ 花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花一世界”,花为天地之灵物,花团锦簇使世界变得多姿多彩。毛泽东诗词有不少诗句提到“花”,有泛指,有特指,有比喻,或抒发雅兴闲情,或表明赏心悦目,或借此怀德明志。
“落花时节读华章”,指花朵零落的暮春季节读到柳亚子的诗作《感事呈毛主席》,“落花时节”出自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吴刚捧出桂花酒”,指吴刚用沁人心脾的桂花酿成的美酒盛情款待烈士英灵。“雪花飞向钓鱼台”,用浪花喻指浪涛叠加的钱塘潮壮观景色。“万花纷谢一时稀”,用鲜花纷纷凋谢来象征严峻的国际复杂局势。“桃花岭上风”“桃花源里可耕田”“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中,“桃花岭”“桃花源”“芙蓉国”都是地名,寓意江山如画、令人神往。1966年6月“正是神都有事时”,他“又来南国踏芳枝”,并非为赏花踏青而来,而是心系国事写下《七律·有所思》表达深沉忧思。
而最能体现毛泽东诗词风骨和神韵的,当属对于菊花和梅花的吟咏。“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是指菊花,描写菊花的古诗不计其数,但将其和战争、战场联系在一起的为数不多。唐代岑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思乡愁苦,清代陈维崧“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表达厌战情绪,而唐末农民战争领袖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则又杀气太盛。毛泽东笔下的菊花在战地上绽放,饱经丹心热血抚育,更加馥郁芬芳。这是对人民战争的礼赞,流露出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毛泽东对梅花更是情有独钟,一生恋梅、惜梅、品梅、咏梅。他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创作了不同凡响的《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梅花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傲然挺立,绽放出生命的奇异光彩。诗句一扫陆游那种报国无门、凄凉悲切、孤高自傲的消极颓唐之气,洋溢着不畏艰险、奋发有为、乐观豁达、甘于奉献的积极人生态度。《七律·冬云》中的“梅花欢喜漫天雪”, “飞雪”与梅花既是对手,又是伙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 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
毛泽东一生酷爱雪,甚至爱到如痴如迷。雪赋予了毛泽东跃动的灵感,也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毛泽东诗词中的雪意象,蕴含丰富:雪花飘逸多姿,流动刚毅,总是那么潇洒,无所畏惧,俨然是毛泽东的胸襟;雪花晶莹剔透,洁白单纯,象征着完美人格,这恰恰是毛泽东的追求;雪花又纵情肆虐,严峻冷酷,代表着险恶环境,正好能激发毛泽东的昂扬斗志。
毛泽东南征北战,经历过各种气候条件,但他的军旅诗词写得最多的是雪和雪天。“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寥廓天空,疾风卷雪,“情更迫”三个字力透纸背,恶劣环境挡不住英雄红军,顶风冒雪行进的心情更加急切,这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里行军图。“更喜岷山千里雪”,“更喜”二字,把藐视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心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念奴娇·昆仑》描写了“横空出世”的昆仑山高寒多雪的壮丽景色。“飞起玉龙三百万”,绵延起伏的雪峰像千百万玉龙在飞舞。“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促使毛泽东深深忧患起人类的命运,意欲“倚天抽宝剑”将其“裁为三截”,进而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宏大抱负。《沁园春·雪》是专门咏雪的千古绝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激发起毛泽东“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壮志豪情。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雪的热爱一如既往,但他笔下雪意象的含义已有明显不同。它从战争的自然环境演变成了和平时期的政治环境;它从国内战争的风云变幻扩展成为国内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它从诗人要立志征服、兴利除弊的自然对象跃升成为诗人陶冶情操、催人奋进的人格追求。“雪花飞向钓鱼台”“洞庭波涌连天雪”,是对钱塘潮水以及洞庭湖波涛浪花的一种形象比喻。《卜算子·咏梅》不是咏雪之作,但“飞雪迎春到”一句便道出了雪作为春天使者的风姿与神韵。“雪压冬云白絮飞”,用漫天飞雪反映当时国际斗争异常尖锐。此后,毛泽东诗词中的雪意象气势有所减弱,如“一篇读罢头飞雪”“鬓雪飞来成废料”,指的都是白头发,虽有“飞”的动感,无非表明衰老过程之快,“悲”有余,“壮”不足。但就总体而言,毛泽东笔下的雪灵韵十足,意境高远,令人回味无穷。
■ 月
敢教日月换新天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咏月寄情是中国文人绵延不绝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传统。诗人毛泽东也不例外,诗词中多次出现“月”。在“五月七日,民国奇耻”“六月天兵征腐恶”中,“月”指月份。在“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岁月”连用,指时间、光阴。在“上疆场彼此弯弓月”中,“弯弓月”指拉弓射箭。其余诗句中的“月”,多与“月亮”直接或间接挂钩,抒发了人所共有的离愁别绪和万般情思,更寄寓了不同凡响的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
“残月”总令人感到冷清孤寂、凄楚悲愁。如王昌龄《青楼怨》:“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这两句诗,表达了毛泽东的这种心绪。唐代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诗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一句,所表达的正是这种情愫。诗人关切“小家”的相聚,更追求“大家”的团圆。
毛泽东为杨开慧写过三首词作,即《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都以月寄情,前两首含有月亮意象,但《蝶恋花·答李淑一》构思精妙,达到了“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杨开慧和柳直荀两位烈士灵魂升上“重霄九”抵达月宫,毛泽东通过“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月宫景象,悼念没有悲哀情绪,赞颂则不落俗套,表现了烈士忠魂与日月同辉的深刻主题,情真意切,意境幽远。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一句,强调严于律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胸中日月”是主观的,内心光明磊落,胸襟浩然坦荡,纯净清新美好。“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已见晨曦,但“晨月”朦胧。“霜晨月”既是对战事时间的交代,亦可解读为“黎明前的黑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的“日月”,不是单纯的太阳月亮,既指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指主观精神世界,是毛泽东立志于“改造中国与世界”宏大抱负与价值追求的诗意表达。“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即可理解为中国人的“飞天梦”“探海梦”,也可解释为“世上无难事”内容的具体化,表达出一种做事成事的坚定意志。
(作者系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干部教育,十多年来专注于毛泽东诗词的教学与研究,著有《毛泽东诗传》《品读诗人毛泽东》《常读常新的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精读细品》等;主讲艺术专题片《毛泽东的诗人情怀——阅尽人间春色》《毛泽东的诗人情怀——尊前谈笑人依旧》。人民网设有《汪建新专栏》。)
(来源:长江日报,2023年12月26日)
相关专题 |
· 汪建新专栏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